这种字迹不仅显示了考生的书法功底,更反映出他心态的沉稳和用心。
“这字写得真好,”
宇文泰宰相低声自语,“心无旁骛,方能写出如此笔墨。
接着,宇文泰宰相细细阅读萧谨言的答卷。
先是治国理政的题目,萧谨言从历史典故入手,引用前朝处理边疆问题的成功经验,结合时下局势提出了独到的见解。
宇文泰宰相点了点头,心中暗自称赞:“思路清晰,论据充分,不愧是有备而来。”
继续往下看,萧谨言对经济政策的论述更是让宇文泰宰相赞叹不已。
他从土地改革、税收政策、农技推广等方面提出了详细的方案,每一条都论证有据,数据翔实。
特别是结尾处对政策长远影响的分析,更显示出他对国家大局的深思熟虑。
“此子真是难得的人才,”
宇文泰宰相心中感叹,“不仅有见地,更有对国家的责任感。”
当他读到萧谨言对经史子集的论述时,更是为他的博学多才所折服。
萧谨言引经据典,文中融汇了儒家经典、道家思想以及兵法谋略,逻辑严密,构思巧妙。
宇文泰宰相眼中闪过一丝欣赏的光芒:“此卷真乃精品,不仅展示了考生的学识,更显示了他灵活的思维和广博的见闻。”
最终,宇文泰宰相合上答卷,心中已有定论。
他对身旁的官员们说道:“此卷之答,不仅字迹工整,文笔犀利,更是见解独到,论证有据。
这位考生,确实是一位难得的人才。”
独孤皇帝端坐于金碧辉煌的大殿之上,手中正仔细翻阅着萧谨言的试卷。
他时而轻轻点头,时而眉头紧锁,似是在思索,又似是在衡量。
不多时,他放下试卷,脸上露出一丝赞许的笑容。
他叫太监王喜扯掉封印,查看是哪位学子?
“殿下,是永州学子,萧谨言。
"
"
萧谨言,进殿!
"
皇帝威严的声音回荡在大殿之中。
萧谨言步伐坚定,神色从容地走到殿前,向皇帝行了大礼。
独孤皇帝微微抬手,示意他起身。
"
萧谨言,你的改革策略,简直是一针见血,深得朕心。
"
皇帝的声音透着赞赏,"
你提出的税制改革,不仅减轻了百姓负担,更能增加朝廷收入,使国库充盈。
这样的见解与谋略,真是难能可贵。
"
萧谨言谦逊地低下头,"
臣不过是尽了一点微薄之力,能为国分忧,是臣的荣幸。
"
皇帝满意地点了点头,"
你提出的地方官员考核制度,也极为精妙。
只有选贤任能,方能使国家长治久安。
你的这些策略,不仅显示出你的智慧,更体现了你对国家和百姓的关怀。
"
殿中文武百官无不侧目,纷纷点头称赞。
独孤皇帝站起身来,高声道:"
萧谨言,朕钦定你为这次殿试的状元!
"
话音刚落,殿中顿时响起一片掌声。
萧谨言再度跪拜谢恩,心中激动不已,但他深知,这只是他为国效力的开始。
宇文泰宰相在书房内,手持萧谨言的策论,眉宇间透露出欣赏之意。
旁边的幕僚见状,小心翼翼地询问道:“宰相大人,萧公子的策论是否让您满意?”
宇文泰放下手中的卷轴,点了点头,微笑道:“萧谨言此人,不仅才华横溢,且有治国安邦之远见卓识。
如此英才,实乃国家之幸。”
幕僚谦恭地附和:“大人慧眼识珠,萧公子确实是一位不可多得的人才。”
宇文泰若有所思地说道:“我倒是想将他引为乘龙快婿,不知他意下如何。”
他随即转向幕僚,“明日设宴,请萧谨言来府上一叙。”
第二日,萧谨言接到邀请,心中虽有疑虑,但不敢推辞。
他身着素雅的青衣,步履稳健地来到宰相府。
宇文泰热情地迎接萧谨言,笑道:“新科状元大驾光临,蓬荜生辉,请随我入席。”
席间,宇文泰对萧谨言的才华与见识赞不绝口:“萧公子,你的见解让我眼前一亮,若能在我府中多做些指教,必能受益匪浅。”
萧谨言谦逊地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