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大显身手(1 / 2)

李宝儿在杏林堂工作的日子里,她凭借精湛的医术和细致的诊治态度,迅赢得了病人和同行的尊重和敬佩。

以下是几个她在医馆给病人看病的场景:

场景一:治愈顽固头痛

一位中年妇女走进杏林堂,她面色苍白,眼中布满血丝,看上去疲惫不堪。

她一坐下,便紧握李宝儿的手,哽咽着说道:“大夫,我这头痛已经好几个月了,试过许多药方都不见效,请你救救我。”

李宝儿仔细询问了她的症状,现她不仅头痛,还伴有失眠、心悸等症状。

她细细把脉,现妇女体内有痰湿阻滞,遂说道:“你的病因在于痰湿内阻,需要以化痰、祛湿为主,再加上安神之药。”

她为妇女开了一副药方,主要以半夏、陈皮、茯苓、远志等药材为主。

妇女服用几剂后,头痛渐渐减轻,气色也好了许多。

李宝儿又嘱咐她日常饮食清淡,多加锻炼,妇女感激涕零,逢人便夸李宝儿医术高明。

场景二:急救中毒患者

一天,医馆门前一片嘈杂,一群人抬着一个中毒的男子急匆匆地冲进来。

男子面色青紫,呼吸急促,情况十分危急。

李宝儿立即上前查看,现男子因误食毒蘑菇导致中毒。

她当机立断,吩咐助手准备催吐药和解毒药。

她一边为男子施行针灸,一边用温水催吐,随后又给他服用了黄连解毒汤。

经过一番紧急救治,男子逐渐恢复了呼吸,面色也慢慢好转。

围观的人群中有人惊叹道:“李大夫真是神医,救人如救火啊!”

场景三:治疗小儿高烧

一天傍晚,一对夫妇带着一个高烧的孩子来到医馆。

孩子面色通红,额头滚烫,母亲焦急得几乎要哭出来。

李宝儿赶忙接过孩子,详细检查了一番,现孩子因受寒引起高烧不退。

她立刻煎熬了柴胡、葛根等药材,给孩子喂下,又用温水擦拭孩子的身体帮助降温。

不久后,孩子的烧退了下来,父母感激地向李宝儿道谢。

场景四:调理产后虚弱

一位刚刚生产完的妇女虚弱地躺在床上,面色苍白,气若游丝。

她的家人心急如焚,不知道该如何是好。

李宝儿来到她床前,查看了她的脉象,现她气血两虚,需要及时补养。

李宝儿为她开了一副四物汤,并嘱咐家人按时煎药给她服用。

几天后,妇女的气色逐渐恢复,精神也好了许多。

她感激地对李宝儿说:“多亏了李大夫,我才能这么快恢复健康。”

李宝儿在杏林堂的以系列的出色表现,引起了同行们的关注和敬佩。

医馆里的其他大夫对她的医术赞不绝口,纷纷向她请教。

尤其是那位年长的老医师,他对李宝儿的才华更是赞赏有加,多次在同僚面前夸赞她的诊治之术。

“李大夫年纪轻轻,却有如此高的医术,真是难得的人才。”

老医师在一次闲谈中说道。

其他大夫也纷纷点头表示赞同:“是啊,李大夫不但医术精湛,而且对病人细心体贴,真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就这样,李宝儿在杏林堂不仅赢得了病人的信任和尊重,也在同行中树立了崇高的威望。

她用自己的努力和智慧,证明了自己的价值,赢得了大家的敬佩。

同时也解决了自己的温饱问题。

萧谨言他们一路奔波赶往京城,他满心焦急,不顾身体的疲惫,心中只有一个念头:找到李宝儿。

旅途的每一步都充满艰辛,但他毫不退缩,决心坚定。

萧谨言他们跨越了无数山川河流,每一步都如履薄冰。

白天,他们顶着烈日,任汗水浸湿衣衫;夜晚,他们披星戴月,靠着稀薄的月光辨认方向。

一路上,马不停蹄,双脚已磨出血泡,步履维艰。

然而,他没有丝毫退缩的念头,心中的焦急驱使他不断前行。

每到一个小镇,他都会问当地的居民是否见过一位年轻的女子。

然而,得到的回复总是令人失望。

渐渐地,萧谨言的嗓子也因为不断地询问而变得沙哑,但他依然不放弃,继续前行。

终于,经过数日的奔波,萧谨言满身尘土地抵达了京城。

尽管他疲惫不堪,但心中却燃起了一丝希望。

他迫不及待地奔向学舍,希望能得到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