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谨言深知这一任命不仅是对他才华的认可,也是对他未来的期待。
他郑重地向独孤皇帝表态:“臣定当尽心尽力,不负陛下所托,竭尽全力为国家培养英才。”
从宫中归来后,萧谨言心中充满了对未来的憧憬和责任感。
他知道,国子丞这一职位,不仅是他仕途的重要一步,也给了他一个在学术领域挥自己才智的广阔舞台。
他迅投入到新职务的准备中,深入了解国子监的运作情况,熟悉各项事务。
他与国子监的学士们进行广泛的交流,了解他们的需求与困惑,积极为国子监的展出谋划策。
与此同时,萧谨言也没有忽视自己的家庭责任。
他深知李宝儿在京城的努力和坚持,也明白她对开办医馆的渴望和热情。
因此,在处理公务之余,他也尽可能抽出时间,与李宝儿一起规划未来的生活。
在李宝儿的陪伴与支持下,萧谨言的心情格外轻松。
他知道,虽然肩上承担了更大的责任,但有李宝儿在身旁,他们一定能够共同面对未来的挑战,开创属于他们的美好生活。
几天后,萧谨言正式上任,开始了他在国子监的工作。
作为国子丞,他全心全意地投入到教育事业中,不仅严格要求自己,也致力于提升国子监的整体水平。
萧谨言知道,他与李宝儿的未来正在一步步实现。
他们共同走在这条充满希望的道路上,迎接着新的挑战与机遇。
萧谨言上任国子丞之后,迅投入到国子监的工作中。
他不仅日理万机,还对国子监的现状进行了深入调查。
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和研究,萧谨言意识到,虽然国子监拥有丰富的教学资源和优秀的学子,但在管理和教学方法上,已经显得有些陈旧和僵化,无法适应时代的变化和社会的展需求。
为了让国子监焕新的活力,萧谨言决定进行一系列大刀阔斧的改革。
然而,他深知改革必然会触动某些老学究们的利益和传统观念,因此他准备充分,力求在改革中稳扎稳打。
先,萧谨言提出改进教学内容。
他认为,国子监的教材过于陈旧,很多内容已经无法适应当下的实际需要。
于是,他召集了一些年轻有为的学者,开始修订教材,增加了更多实用的科目,如经济、军事和科学技术等。
同时,他还引入了新的教学方法,倡导启式教学,鼓励学生们独立思考,积极讨论。
然而,这一改革一经推出,就遭到了部分老学究的强烈反对。
他们认为,国子监自古以来传承的是圣贤之道,教学内容应当以经典为主,不应随意更改。
萧谨言则回应道:“圣贤之道固然重要,但天下大势变迁,社会也在不断进步。
我们培养的人才,既要通晓古典,也要了解当下,才能真正为国家所用。”
此外,萧谨言还推行了学生自主选择课程的制度,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未来的职业规划选择相应的科目学习。
这个制度在年轻学生中受到了热烈欢迎,但一些老学究对此非常不满。
他们认为,这种改革打破了国子监多年来的传统教育模式,削弱了学生对经典的尊重和理解。
一位年长的学士,庄夫子,当众质疑萧谨言:“萧国子丞,这种自主选择课程的做法是否会导致学生们丧失对经典的尊敬?难道他们的学业不应该由师长们来指导,而是由他们自己来选择?”
萧谨言并未回避这个问题,他坦然答道:“庄老,学生自主选择并不意味着放弃经典。
相反,我们是在尊重学生个性化展的基础上,帮助他们更好地掌握知识。
我们希望他们不仅仅是背诵经典,更能在实践中运用所学,成为对国家和社会有用的人才。”
然而,改革的阻力并不仅限于教学内容。
萧谨言还现,国子监的管理体制存在许多弊端,尤其是在行政效率方面,层层汇报和繁文缛节导致了许多重要决策的拖延。
他主张简化管理流程,提高行政效率,减少不必要的会议和冗杂的文书工作。
这一改革再次触动了某些老学究们的神经。
一些人认为,国子监的管理体系延续了百年,不能轻易改变。
萧谨言顶住压力,力排众议,毅然推动了改革。
他强调:“提高效率,是为了更好地服务学生和学术展。
我们不能让学生和学者的时间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