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oo章 教绣娘(1 / 2)

第5oo章教绣娘

午时,后院八口陶缸蒸腾着热气,茜草根在沸水里翻涌如血。

王杏花将新染的绛红丝线搭在竹架上,忽然抄起捣药杵:&34;苏木要捶出髓,染出的红才透亮!

&34;杵声应和着前厅的织机声,惊得晾晒的《百草纹》绣片簌簌作响。

&34;四神汤的方子还记得?&34;老太太突然问正在分线的张秀梅,&34;茯苓、莲子、山药、芡实四味,正应这&39;四象盘金&39;针法&34;她扯过绣绷示范,金线在牡丹四瓣各走不同针脚,恰似四味药材各司其职。

暮色染红绣线时,王杏花突然掀开东墙的帷幔。

丈余宽的《药王问诊图》上,孙思邈的银针竟真缀着砭石片。

&34;谁能把这针补全?&34;她枯指戳向空白处,&34;要暗合手少阳三焦经走向!

&34;

春妮咬唇穿起金线,针尖循着绣像的指尖游走。

张秀梅忽然按住她腕子:&34;且慢!

申时气血注膀胱经,这针该从至阴穴起&34;引着她在绣像足底添了道暗纹。

金线收针时,整幅绣像的经络竟泛起微光,恍如真人气血流转。

更鼓声里,新染的丝线在晚风中轻扬。

刘寡妇捧着终于劈匀的六十四股线,鬓角还粘着茜草屑。

王杏花挨个查看绣架,龙头杖敲地三响:&34;明日学&39;子午流注绣&39;,把《黄帝内经》带足三里穴的章节背熟了!

&34;

檐下铜钵映着最后一缕霞光,将绣娘们的影子拉得老长,恰似根根金针扎在暮色织就的缎面上。

时光荏苒,转眼间半月已逝。

祠堂正殿内,二十张绣架整齐地排列着,宛如等待检阅的士兵。

十五岁的春妮亭亭玉立地站在绣架前,她的注意力完全集中在眼前的丝线之上。

只见她纤细的手指灵活地摆弄着丝线,每一次的动作都显得那么娴熟而自然。

她手中的丝线仿佛被赋予了生命一般,在她的巧妙操作下,一缕丝竟然可以轻易地被劈成六十四股!

这需要何等的技巧和耐心啊!

春妮的手法之精湛,让人不禁为之惊叹。

与此同时,刘寡妇正带领着另外三个妇人,专注于盘金绣的制作。

她们的手指如同灵动的蝴蝶,在绣布上翩翩起舞。

每一针每一线都恰到好处,将铜钱大的金箔牡丹点缀在衣襟上,金光闪闪,璀璨夺目,令人目眩神迷。

然而,最让人惊叹的还是那个赵丫头。

别看她年纪尚小,却有着惊人的力气。

她竟然能够轻松地扛起那丈宽的绣绷,这对于一个年轻女孩来说,无疑是一项巨大的挑战。

不仅如此,赵丫头还精通医术。

她可以对照着《黄帝内经》,准确地画出人体的穴位纹样,并将其巧妙地融入到绣品之中。

这样的创意和技艺,使得她的作品不仅具有艺术价值,更蕴含了一份独特的文化韵味。

就在众人埋头刺绣之时,门外突然传来一阵喧闹声。

原来是四婶举着信笺,风风火火地冲了进来,口中高喊:“宝儿捎信来了!”

众人闻言,纷纷放下手中的活计,围拢过来。

四婶展开信笺,念道:“太医院院判夫人订了十幅《经络图》帘帐,要嵌珍珠当穴位!”

张秀梅接过信笺,抚摸着上面的御用黄绸,心中激动不已。

她转头看向正在檐下煮染缸的王杏花,只见老人正将一幅绣样浸入靛蓝汁液中。

汁液在锅中翻滚,仿佛一片蓝色的海洋。

王杏花专注地观察着染缸,不时用木棍搅动一下,然后自言自语道:“得加三钱明矾固色,京里的日头毒……”

忽然,她像是想起了什么,伸手扯过一幅绣坏的山茶花,皱起眉头说道:“这败笔留着,教丫头们如何补针。”

&34;阳光透过门缝,洒在了高悬的“仁和绣坊”

匾额上。

这块匾额是王杏花用自己的嫁妆钱,请镇西的老秀才题写的,金漆里还掺入了朱砂,颜色红得像火一样。

“周家妹子,你这牡丹瓣要劈线八丝才行啊!”

张秀梅快步走到年轻绣娘的身边,扶住她那微微抖的手。

女孩面前的绣架上,绷着一幅《百子千孙图》,金线在晨光的映照下,细得如同蛛丝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