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3章 安抚武将(1 / 2)

些曾因高热惊厥的小手,如今正抓着她的袖口,把膏药捏成星星与月亮的形状。

萧谨言详细解释了如何将实物税改为银钱缴纳,如何打击盐铁走私,又如何将节省的运输成本转为军费。

独孤明不时插入建议,在政治可行性上加以修正。

次日清晨,太极殿上文武百官分列两侧。

果然,还未等独孤明开口,郑垣便颤巍巍出列,白须抖动:"

老臣有本奏!

萧大人所提盐税改革,实乃动摇国本之举!

自古盐铁官营,岂可任由商人"

"

郑大人。

"

独孤明平静地打断,声音不大却让整个朝堂为之一静,"

父皇临出前曾留手谕,言明非常之时当行非常之策。

如今北狄陈兵边境,屠我边民,若因循守旧致军备不足,这责任"

他目光如电,"

郑大人可愿承担?"

郑垣脸色一白,后退半步。

独孤明趁机起身,玄色蟒袍在晨光中泛着威严的光泽:"

传监国令,即日起成立战时筹饷司,由萧谨言总领,全权负责军需筹措。

各部须全力配合,违者以贻误军机论处!

"

朝堂上一片哗然,但无人敢直接反对监国权威。

萧谨言深深看了独孤明一眼,郑重出列领命。

下朝之后,独孤明和萧谨言并没有像往常一样返回各自的府邸,而是迅地换上了便服,然后悄悄地从皇宫的侧门溜了出去。

他们的行动十分隐秘,仿佛生怕被人现似的。

独孤明心里很清楚,如果想要真正了解新政所面临的阻力究竟有多大,就必须亲自去民间走一走,看一看实际的情况。

于是,他们来到了京城西郊的盐场。

这里尘土飞扬,一片繁忙的景象。

上千名盐工在炎炎烈日下辛勤地劳作着,他们的身上都沾满了汗水和盐渍。

独孤明和萧谨言站在一旁,默默地观察着这一切。

突然,萧谨言指着远处一队正在装车的马帮,对独孤明说道:“独孤兄,你看那边,那些盐包上都盖着官印,但据我所知,这批盐根本就没有进入官府的账目。”

独孤明闻言,眯起眼睛,仔细地看了看那些盐包,果然现每个盐包上都有一个明显的官印。

他转头看向萧谨言,问道:“你的意思是说……”

萧谨言压低声音,说道:“官盐走私,已经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

从盐场的小吏到州府的大员,每个人都能从中分一杯羹。

如果我们能够彻底杜绝这种弊端,仅仅这一项,每年就能为国家增加上百万两的白银收入。”

正说着,一队衙役突然围了上来,为的捕头厉声喝道:"

尔等何人?胆敢窥探盐场重地!

"

萧谨言不慌不忙亮出令牌,那捕头顿时面如土色,跪地求饶。

独孤明冷眼旁观,心中已有计较。

三日后,一场犹如狂风骤雨般的整顿风暴席卷了整个盐政领域。

这场风暴来势汹汹,毫不留情地将数十名官员拉下马来,他们或被革职查办,或被流放边疆,一时间官场震动,人人自危。

而在这场风暴的中心,萧谨言的“盐引折色法”

却如同一艘破浪前行的巨轮,顺势推行开来。

这一政策的实施,使得商人可以直接用银钱购买盐引,无需再经过层层盘剥,大大提高了盐引的流通效率,同时也减少了中间环节的腐败现象。

随着“盐引折色法”

的推行,国库的收入与日俱增,原本空虚的国库逐渐充盈起来。

然而,就在这一片繁荣的背后,反对的声音却如潮水般汹涌而至。

这一天,阳光明媚,温暖的光线透过窗户,轻轻地洒在独孤明的书案上,形成一片明亮的光斑。

独孤明正沉浸在奏章的世界里,他全神贯注地批阅着每一份文件,仔细地思考着其中的问题和建议。

然而,就在这时,一阵突如其来的喧哗声打破了原本的宁静。

这声音起初还比较微弱,像是从远处传来的一阵低语,但很快就变得越来越大,仿佛有很多人在激烈地争吵着什么。

独孤明的眉头微微一皱,他心中涌起一种不祥的预感。

他不知道殿外究竟生了什么事情,为何会如此喧闹。

这种情况让他感到有些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