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o3章 永州家书抵京华(1 / 2)

而你们的医馆呢,它的运营情况又如何呢?是否门庭若市,患者络绎不绝,医生们忙碌而有序地为每一位病人提供着专业的医疗服务?

亦或是面临着一些问题,比如资金紧张、人才短缺、市场竞争压力大等等,需要不断地去解决和克服呢?

暮春檐下新巢了一双燕子,日日衔泥往返,恰似为娘这颗悬着的心。

纸短情长,惟愿珍重。

母李氏手嘱。

八月二十五日

十月十八那日,京城落了今冬头场雪。

李宝儿正在给东城张员外家的咳喘症患者换药方,他全神贯注地思考着各种药材的搭配和用量,希望能找到一种更有效的治疗方法。

就在这时,一阵清脆的声音从前堂传来:“掌柜的,永州驿马到啦!”

这声音如同银铃一般,打破了药房里的宁静。

李宝儿心中一喜,她知道这一定是母亲寄来的信。

她连忙放下手中的笔,快步走向前堂。

只见一个药童站在门口,手中拿着一封厚厚的信笺,上面写着“吾儿宝儿亲启”

六个大字。

李宝儿接过信笺,仔细端详着。

那字虽然有些颤抖,但笔锋依然苍劲有力,带着淡淡的松烟墨香。

李宝儿一眼就认出,这正是母亲的笔迹。

她迫不及待地拆开信封,取出里面的信纸。

母亲的字迹映入眼帘,字里行间都透露出对她的关爱和思念。

母亲在信中写道,今年秋天永州的柑橘格外甜美,比往年还要甜上三分。

她特意将金桂酿成了蜜饯,已经托南货商队捎来了两瓮,希望宝儿能喜欢。

读完母亲的信,李宝儿的心中涌起一股暖流。

她仿佛能闻到那金桂蜜饯的香甜,感受到母亲的爱和关怀。

信纸的第三折处,竟然还夹着一片晒干的紫苏叶。

这紫苏叶已经被阳光晒得有些卷曲,颜色也变得深黄,但它依然散着淡淡的香气。

这让她想起了小时候,每当她患风寒时,母亲总是会在窗边晾晒这种紫苏叶,然后用它来煮水给她喝,那味道至今仍萦绕在她的心头。

她继续翻阅着信纸,当翻到最后一页时,突然现上面多了一行娟秀的小楷。

仔细一看,原来是母亲在信尾写下的絮叨:“英子的婚事你莫忧心,那萧郎君既肯为她学辨三七与田七,可见是个知冷热的人……”

看到这里,她不禁微微一笑,母亲的字还是那么漂亮,而她对英子婚事的关心也溢于言表。

夜已深,她静静地坐在桌前,读着这封家书,一直读到了三更时分。

窗外,积雪压折竹枝的脆响声不时传来,那声音清脆而响亮,仿佛与永州老宅后院的动静一模一样。

她仿佛能看到那片熟悉的后院,积雪覆盖着青石板路,竹子在寒风中轻轻摇曳,出沙沙的声音。

药柜上陶罐里新收的茯苓,恍惚间都成了童年与英子在山涧挖到的那些。

指尖抚过信笺上凹凸的墨痕时,李宝儿忽然觉出永州与汴京竟隔着这样多的气候——老先生的字迹比夏时来信更显滞重,想是永州今冬的湿寒又犯了老人家的关节。

药碾子在案头投下菱花格般的影子,恰似母亲信中提及的新房窗棂样式。

当读到母亲对煜儿关爱的那一段时,她情不自禁地轻笑出声,脑海中不禁浮现出小儿害羞恼怒时,耳尖绯红如血竭一般的可爱模样。

正沉浸在回忆中的李宝儿,忽然听到窗外传来阵阵更鼓声,这才如梦初醒般意识到自己竟然对着“鲈鱼性温”

这四个字愣了许久。

思绪渐渐飘远,她想起了那年正式出阁的前夜,母亲也是如此在灶间忙碌着,一边准备着明日的饭菜,一边絮絮叨叨地跟我说着各种食材的寒温属性。

就在这时,一片佩兰叶从信纸间滑落,仿佛带着故乡泥土的气息,直直地飘落在我的脚边。

她弯腰拾起这片叶子,轻轻摩挲着它的纹路,感受着那来自家乡的温暖。

她忽然起身将晒药帘子卷高三分,京城的雪光便斜斜映在"

百年乌"

那行字上。

药柜最上层陶罐里,去年从永州带来的忍冬藤正与新收的茯苓依偎着,像极了信尾母亲那句"

药圃里的佩兰,替你留着"

第二天,李宝儿兴高采烈地拿着母亲的来信,快步走到婆婆张玉花面前,脸上洋溢着喜悦的笑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