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42章 躺在自家的床上(1 / 2)

正当李宝儿准备向师父行礼,表达自己的感激之情时,老人却抬手止住了她。

刘老先生微微一笑,说道:“行了,别那么拘谨。

陪我去镇口吃张婆子的豆腐脑吧。”

李宝儿有些惊讶,她没想到师父会在这个时候提出这样的要求。

但她很快就明白了师父的心意,这是师父对她的一种特别的关怀和照顾。

刘老先生披上外衣,动作优雅而从容,就像往常任何一个傍晚一样。

他的语气轻松,没有丝毫的严肃和庄重,让人感觉格外亲切。

“你小时候最爱吃的就是张婆子的豆腐脑了,那婆子还记得你呢。”

刘老先生边走边说,似乎回忆起了李宝儿小时候的模样。

微风轻柔地拂过铜山镇,带来了远山的气息和家家户户的炊烟味。

这股熟悉的味道让李宝儿感到无比温暖,也让她想起了许多童年的回忆。

一老一少的身影在暮色中渐行渐远,他们的步伐缓慢而稳健,仿佛时间都为他们停留。

石板路上,留下了两行并排的脚印,清晰可见。

然而,夜露很快就打湿了石板路,那两行脚印也渐渐模糊了轮廓,仿佛它们从来没有存在过一样。

暮色四合时,李宝儿才提着行李走向镇南头的老宅。

那屋子是她早年攒下第一笔钱时买的,虽不大,却有个敞亮的院子。

如今租给五婶办绣坊,已是第好几个年头。

还未到门口,就听见里面传来姑娘们清脆的说笑声,间或有机杼规律的咔嗒声。

院门虚掩着,她轻轻推开,只见堂屋里点了三四盏油灯,七八个姑娘正低头赶工,各色丝线在指尖翻飞,绣架上是半成的牡丹、鸳鸯,鲜活灵动。

“宝儿姑娘!”

五婶最先看见她,忙放下手里的活计迎上来,在围裙上擦了擦手,“午后刘老先生就差小童来说过,说您今晚要回来住。

屋子都收拾妥当了!”

姑娘们纷纷抬头,好奇地打量着这个传闻中的屋主。

有几个年纪小的窃窃私语:“这就是去京城学医的李姐姐…”

五婶引她穿过堂屋。

东厢房还保留着原样,窗明几净,床铺上铺着新晒的被褥,隐隐有阳光的味道。

桌上还摆了一碟桂花糕和一壶新沏的茶。

“知道你爱清净,特地没让丫头们过来闹。”

五婶笑着说,“这屋子我每隔十日就打扫一次,想着你说不定哪天就回来了。”

李宝儿心中温暖:“劳烦五婶费心。

绣坊生意可好?”

“好着呢!”

五婶眼睛亮起来,“托你的福,这屋子宽敞亮堂,咱们接了不少大单子。

上月还给杨夫人家的小姐绣了嫁衣呢——”

她忽然压低声音,“就是您救过的那对双胞胎的亲姑姑。”

安置好行李,李宝儿坚持要等绣坊收工再去五婶家用饭。

她坐在院里的老槐树下,看姑娘们陆续完工,互相道别离去。

最后只剩下五婶锁门时,整个院子忽然安静下来,只余晚风吹过树叶的沙沙声。

五婶家就在巷子对面,小院里飘出饭菜香。

五叔端着酒壶出来,笑呵呵道:“宝儿姑娘难得回来,今晚可得喝两杯!”

饭桌上摆满了家常菜:腊肉炒笋干、葱花煎蛋、炖得烂熟的黄豆猪蹄。

五婶的小儿子铁柱已经长成半大小子,扒着饭含糊不清地说:“宝儿姐,娘说您现在是京城里的大夫了,真厉害!”

五婶瞪他一眼:“好好吃饭!”

转头给李宝儿夹菜,“别理这皮猴子。

倒是你,在京城可还习惯?听说那边冬天冷得很?”

烛光摇曳中,李宝儿说着京城的见闻,五婶一家听得入神。

直到月上中天,她才辞别回到老宅。

推开自己的房门,月光透过窗棂洒了一地银白。

她躺在熟悉的床铺上,听见远处传来几声犬吠,近处则是纺织娘的鸣叫。

这一切都与京城截然不同,却让她感到前所未有的踏实。

她想起师父傍晚时的话:“医者根在民间。

无论走多远,别忘了你是从这里出去的。”

月光渐渐移上墙面,照出她年少时在墙上刻下的一个“医”

字,稚拙却坚定。

她微微一笑,在故乡的夜色里沉沉睡去。

探望过刘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