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747章 给师父诊费(1 / 2)

    夕阳西下时,济世堂门口常堆着新摘的瓜菜、鲜活的鲫鱼——都是乡亲们偷偷放下的谢礼。

    镇上最老的秀才公拄着拐杖感叹:“宰相夫人这般菩萨心肠,莫说今世,就是翻遍青史也难寻第二个。这是百姓之福,江山之幸啊!”

    济世堂堂梁间悬着一幅乡民凑钱缝的布匾,针脚粗陋却心意拳拳,上书十六个字:“妙手仁心泽被苍生,宰相夫人千古一人”。

    这日晌午,这济世堂里弥漫着淡淡的药香。李宝儿刚为最后一个患眼疾的老者施完针,用棉帕拭了拭额角的细汗,笑着对等候多时的乡邻们拍了拍手。

    “诸位乡亲近来总问我,这义诊能开到几时。“她声音清亮如山涧泉,引得众人都放下手中活计望过来,“今日正好告知大家——我们虽不久便要返京,但英子小姐与萧医生婚后,会在永州城开设‘萧李医馆‘呢。“

    人群里顿时起了小小的骚动。正在碾药的学徒停了石杵,抱着孩童的妇人们往前凑了凑,连倚着门框歇脚的老汉都支起了身子。

    李宝儿从袖中取出一卷图纸徐徐展开,雪白的宣纸上勾勒着飞檐朱窗:“瞧,这是英子亲手画的医馆图样。前堂设义诊厅,后院辟药圃,萧医生还特地吩咐要建个养疾所,让远道来的病患能暂住疗养。“

    她指尖轻点图纸某处,“英子说定要仿照咱们铜山镇祠堂的格局,让乡亲们来了都觉着亲切。“

    人群中有人惊喜道:“可是那位治好江南瘟疫的李英子小姐?她要回永州开医馆?“

    “正是呢。“李宝儿眼弯如月,“英子常同我说,小时候见乡亲们翻山越岭求医难,就立志要在故乡建个像样的医馆。往后咱们永州人看病再不用奔波了。“

    卖豆腐的陈嫂忽然插话:“前日我去永州城送豆腐,看见南街正在起新屋,莫不是就是...?“

    “嫂子好眼力。“李宝儿宝儿含笑点头,“正是挨着桂花巷那处。萧谨烨特意选了城北地势平坦处,说方便四乡八邻的牛车往来。“

    她忽然想起什么,从药箱里取出个青瓷小罐,“这是英子新配的避瘟丹,说是给乡亲们先试用的,往后医馆每月初一都会免费发放。“

    众人传看着精巧的药罐,七嘴八舌问起来:“可能去医馆帮工?““收药草吗?““小儿咳嗽可能治?“

    李宝儿一一耐心应答,夕阳透过雕花窗棂,在她周身镀上一层金边。卖茶水的孙娘子忽然抹着眼角笑:“咱们永州真是修来的福分,前有宰相夫人义诊,后有弟妹开医馆,这真是世代积德才有的善缘呐!“

    消息顺着晚风传遍铜山镇,当夜不知多少人家灯下絮语,盼着桂花巷口的医馆早日升起匾额。

    夕阳西下,忙碌了一整天的师徒几人终于可以稍稍喘口气。然而,他们的身体早已疲惫不堪,仿佛散了架一般。

    刘老先生虽然年纪较大,但他的精神却异常矍铄。

    他指着正在收摊的萧谨烨和英子,对李宝儿低声说道:“你这一手可谓是一石二鸟啊,既救济了世人,又为自己扬名立万。你看,永州医馆都还没正式开张呢,名声就已经传遍了三个县啦。”

    一辆青篷马车离开铜山镇那日,不少受过恩惠的乡亲来送行。车辙碾过青石板路,英子靠着谨烨的肩膀打盹,他们要回去准备婚礼了,李宝儿和师父还站在镇口老槐树下。

    风吹起老人家的衣袍,像面迎风招展的旗。

&n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