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7章 百草堂之山萸肉(1 / 7)

枣皮护乡:山萸肉的济世故事

清末民初的青石镇,卧在秦岭余脉的褶皱里。入秋后的镇街,总飘着股若有似无的枣香——那是山茱萸果肉晾晒时散的气,镇上人都叫它“枣皮”,连镇名的由来,都沾着这味药的光。

百草堂的门板刚卸下,王宁就坐在堂前的酸枝木案后诊脉。他穿件浆洗得发白的月白长衫,袖口挽到小臂,露出的手腕上搭着块墨玉扳指,是他爹传下的物件。案头摆着盏青瓷药碗,碗沿沾着圈褐色药渍,旁边摊开的《本草纲目》,书页上密密麻麻写满了批注,都是这些年用山萸肉治病的心得。

“王大夫,您再给看看,这盗汗的毛病都快把我折腾垮了。”堂下坐着个精瘦的汉子,黧黑的脸上泛着虚白,说话时总忍不住往额角抹汗——明明是凉秋,他藏青短打后背却洇出片湿痕。汉子是镇上的脚夫,前几日还扛着百十来斤的货箱健步如飞,这几天却连挑水都觉得腿软。

王宁指尖搭在他腕上,指腹贴着寸关尺三处细细感受,眉头慢慢蹙起来。“脉象沉细,舌苔淡白,夜里是不是还总觉得腰杆发空?”见汉子连连点头,他又问,“最近是不是常熬夜赶工,露水重的时候也在外头跑?”

“可不是嘛!前阵子忙着把山货运去县城,好几宿没合眼,有天回来时还淋了场秋露。”汉子急声道,“您快给开点药,再这么下去,家里的活都没法干了。”

王宁没急着开方,起身走到药柜前。药柜是老松木打的,分了百十来个小格子,每个格子上都贴着泛黄的纸签,“山萸肉”那格就在最显眼的位置。他拉开抽屉,伸手摸了摸里头的果肉——往年这时候,抽屉里该堆得满满当当,红紫色的果肉攥在手里软乎乎的,还能闻到酸甜的药香。可今天指尖触到的,只有薄薄一层,底下都露了木板。

“张阳,过来看看。”王宁扬声喊了句。

里间很快走出个二十来岁的年轻人,穿件浅灰长衫,衣襟上别着个绣着甘草图案的锦囊,走路时脚步轻得像怕踩碎药渣。他是百草堂的药师,专管药材炮制,双手常年跟药打交道,指腹上结着层薄茧,指甲缝里总嵌着点药材的碎屑。

“先生,怎么了?”张阳走到药柜前,一看见山萸肉抽屉里的情形,脸色就变了,“这……这才入秋,怎么就剩这么点了?往年这个时候,至少还能撑到霜降后新货下来。”

“我也正纳闷。”王宁皱着眉,转头对脚夫说,“你这病是肝肾亏虚,得用山萸肉当君药,配伍熟地、山药来固摄精气。可现在药不够,我先给你开半剂,你且回去煎服,明日再来看看。”

脚夫拿着药方,忧心忡忡地走了。王宁刚要让张阳去后巷的库房查查存货,就见妻子张娜端着个木盆从外头进来。她穿件蓝布夹袄,头发挽成个利落的圆髻,鬓边别着朵晒干的山茱萸花——那是去年秋天采的,说是能沾点药气。

“刚去巷口买针线,听李婶说,回春堂的孙玉国,前几天派刘二狗他们去山里的药农家里,把存的山萸肉都收走了,给的价钱比往常高两成。”张娜把木盆放在灶房门口,压低声音道,“我还看见郑钦文赶着辆马车,车上装的都是封好的药包,看着像是山萸肉。”

“竟有这事?”王宁的眉头拧得更紧了。孙玉国的回春堂开在镇东,总跟百草堂抢生意,之前就背地里说过百草堂的药材是“陈货”,没想到这次居然直接囤货抬价。

张阳在一旁听得火冒三丈,攥着拳头道:“先生,这孙玉国也太过分了!青石镇的山萸肉,历来是各家药铺分着收,他这么一囤,镇上要是再有人得虚症,没药可怎么办?”

正说着,门外忽然传来阵急促的脚步声,接着是个清脆的女声:“哥!哥!我回来了!”

只见个穿浅绿布裙的姑娘快步走进来,背上背着个鼓鼓囊囊的粗布包,包口露出半截铜制的药锄,头发上还沾着几片枯黄的树叶。她是王宁的妹妹王雪,刚跟着镇上的老药农进山认了半个月的药,今天才回来。

“雪儿,怎么这么快就回来了?”王宁见妹妹平安回来,脸色稍缓,伸手帮她拿下背包,“累坏了吧?快坐下喝口水。”

王雪却没坐下,喘着气说:“哥,我在山里听说,最近镇上好多人都得了盗汗的毛病,是不是真的?我还看见李爷爷家的孙子,昨天还在巷口跑,今天就没力气了。”

王宁点点头,把山萸肉紧缺的事跟她说了。王雪听完,眼睛一下子亮了:“哥,这有什么难的!我跟刘爷爷进山时,看见林缘那边长了好多山茱萸树,现在正是果熟的时候,红紫色的果子挂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