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3章 百草堂之地肤子(7 / 7)

你,也是希望地肤子能帮到更多人,让咱们老祖宗的中医药术传下去。”

王宁看着医书,心里一阵感动,郑重地说:“钱叔,您放心,我一定会好好研究这本医书,用它来帮助更多乡亲,绝不辜负您的期望。”

这时,林婉儿从后院走出来,手里拿着一束新鲜的地肤苗,笑着说:“表哥,后院的地肤长得越来越好了,我按照医书上的方法,试着培育了几株新品种,不仅药性更强,还能开出小粉花,既能入药,又能当观赏植物。”

王雪也凑过来看,眼睛一亮:“太好了!以后咱们可以在药铺前种上几株,让乡亲们都认识地肤,知道它的用处。”

张娜端着一壶热茶走过来,给大家倒上:“我看咱们可以在秋收后,办个药材知识讲座,教乡亲们识别地肤、金银花这些常见药材,再讲讲简单的用药常识,这样大家平时有个小毛病,也能自己处理。”

王宁点点头,心里有了一个想法:“这个主意好!咱们还可以把后院的地肤分一些给乡亲们,让大家种在自家院子里,既能当野菜吃,又能应急入药,一举两得。”

消息很快在丰县传开,秋收后,百草堂的后院挤满了前来领地肤苗的乡亲,王宁和家人耐心地教大家种植方法,林婉儿则拿着医书,给大家讲解地肤子的功效和用法。李婶带着孙子也来了,孩子手里拿着小铲子,认真地帮着分发地腐苗,脸上满是笑容。

几个月后,丰县的不少院子里都种上了地瓜,春天长出嫩绿的枝叶,夏天开出细碎的粉花,秋天结出棕褐色的果实,成了县城里一道独特的风景。乡亲们要是得了湿热引起的小毛病,就自己采些地肤子煎水喝,再也不用愁没药了。

有一次,邻县的一个大夫听说了百草堂的事,特意来拜访王宁,想学习地肤子的妙用。王宁毫不保留地把医书里的方子和自己的经验分享给他,还送了他一些地肤苗。“中医药术不是私产,只有大家互相学习,才能让它发扬光大,帮助更多人。”他说。

多年后,王宁成了丰县有名的老中医,百草堂也成了县城里的老字号。每当有人问起他为什么能把药铺经营得这么好,他总会拿出那本泛黄的“地肤子妙用方”,笑着说:“是地肤子教会了我,医者仁心,方能传世。只要心里装着乡亲,用真心对待每一个病人,中医药术就会永远流传下去。”

夕阳下,百草堂前的地府花开得正艳,微风拂过,带着淡淡的药香,飘向丰县的大街小巷。巷口的老槐树依旧枝繁叶茂,树下常有村民坐着聊天,偶尔会指着百草堂前的地肤花念叨:“当年要不是王大夫用这地肤子救了李婶家的娃,咱们哪知道这不起眼的草竟是宝贝。”

李婶的孙子早已长成半大少年,每逢周末总爱往百草堂跑,帮王宁整理药材、晾晒地肤子,听他讲医书上的故事。少年常捧着那本《地肤子妙用方》,指着里面的标本问:“王爷爷,您说这地肤子能清热利湿,那要是冬天受了寒,能不能用它配别的药调理呀?”王宁总会耐心解答,还会教他辨认药材的成色,手把手教他用药戥称取药材,眼神里满是期许。

王雪后来成了百草堂的坐堂药师,不少村民都愿意找她问诊——她继承了王宁的细心,配药时总会多叮嘱几句用法用量,遇到脾胃虚寒的患者,还会像当年王宁那样,在方子里加些温和的药材中和地肤子的寒性。张娜则把药材知识讲座办得有声有色,不仅教大家认药、用药,还会带着孩子们去后院观察地肤的生长,从嫩绿的幼苗到棕褐的果实,让孩子们在实践中感受中医药的奇妙。

林婉儿培育的地肤新品种,成了丰县的“特色药材”,不少外地药商慕名而来,想收购种子。王宁却笑着拒绝:“这种子不卖,要是你们想学种植技术,我让婉儿教你们,咱们一起把地肤种好,让更多人受益。”久而久之,周边县城也种起了地肤,地肤子成了当地常见的清热药材,价格亲民,再也不会出现当年“一药难求”的情况。

有一年夏末,丰县又遇多雨天气,却再没人因湿热病症发愁。村民们要么自己采些地肤子煎水喝,要么来百草堂抓药,脸上都带着从容。王宁坐在堂前,看着往来的乡亲,手里摩挲着那本《地肤子妙用方》,封面上的字迹虽已有些模糊,却依旧透着温暖。

夕阳渐渐沉下,将百草堂的影子拉得很长,门前的地肤花在余晖中轻轻摇曳,像在诉说着这段关于医者仁心与寻常药材的故事。而这份故事,也像地府的种子一样,在丰县的土地上生根、发芽,一代代流传下去,成了当地人心中最珍贵的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