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2章 坚定信仰的走访(1 / 2)

官场雅痞 六月榴火 1266 字 2天前

榔坪镇在狮子山脚下,背后就是一个占地很大的堰塞湖——千鸟湖。风光秀丽,景色宜人。

榔坪镇东头,一大块经过炸山平整过的地面上,一幢幢崭新的民居,整齐地在这青山碧水之间排列开来。

这里就是老峰县最大的易地搬迁安置工程——千鸟新村。

早上的九点钟,阳光已经有点烤人。一列车队驶进了千鸟新村,在新村的小广场上停了下来。

这么大的动静,很快就引起了正在施工的工人们的注意。他们在几幢还没有完工的房子里探出脑袋,好奇地看着从车上下来的许多干部。

他们这是要干什么?

千鸟新村的规模虽然不小,三百多户,平时也没少见干部们来检查。

可今天的这个队伍规模,要比以往大得多;队伍里的干部,气势也要比以往来检查的人足得多。

尤其是当中那个大个子年轻人,被人簇拥着,众星捧月一般,气派非凡。

在这里施工的建筑工人,除了技术工,剩下的小工全都是搬迁来这里的贫困人口。

看到来了这么多干部,他们的眼里就多了许多期盼和希望。

李怀节在众人的簇拥下,首先查看了这处新村的建筑质量。

建筑质量这个东西说实话,不是走马观花能看得出来好坏的,需要专业的设备检测才行。

但,不过是二层小楼,又是搬迁人口自己在这里干小工,在李怀节想来,应该不会什么质量问题。

最起码,不会有严重安全隐患的质量问题。

大概清点了下房屋数量之后,李怀节随意地走进一户已经住人的人家,详细了解了搬迁政策,补贴待遇,以及能不能找到工作等实际问题。

这户人家,家里的卫生搞得很干净。

虽然是水泥地,没有铺地砖,但也打扫得清清爽爽。

家具虽然简陋,甚至有些破烂,也都干干净净,一尘不染。

从这里就可以看出,这户搬迁人家的精神状态,对生活有着信心和希望,积极向上。

从这户人家出来,李怀节又挑了一户人家进屋走访。

这户人家家里正在干活。一对六十多岁的老人,正在做篾匠活。

男老人拿着竹片在分篾片,女老人拿着分好的篾片编制菜篮子。

两人手艺好不好李怀节没看出来,但是很熟练。

两位老人看到走进来几个年轻干部,顿时有些局促。加上老人家口音很重,半听半猜的,沟通也很不方便。

李怀节聊了没几句,就离开了。

不过,看到六、七十岁的老人都在干着力所能及的活,不愿意给家人拖后腿。李怀节相信,把这户人家从山沟沟里搬出来是对的。

这样勤奋的家庭,没有特殊变故,是不可能继续贫穷下去的。

因为,这是我们国家的社会制度所绝不允许的。

也是在这一刻,李怀节对社会制度的优越性,产生了不可遏制的自傲情绪;也是在这一刻,李怀节对“全面脱贫奔小康”的号召,产生了不可抑制的使命感和自豪感。

就在这时,屋外忽然传来一阵喧嚣,随即就是剧烈的争吵声、辱骂声。

“怎么回事?”苏日娜沉稳地看向老峰县委书记沈平,“怎么这么吵?”

沈平点头说道:“我出去看看!”

苏日娜看着沈平往外走,再看看调研组里几个人都是一脸沉重,心里头禁不住一声叹息,这又是闹什么幺蛾子?!

但,所谓是福不是祸,是祸躲不过。

苏日娜也不犹豫,冲着李怀节点头说道:“我们也出去看看,外面到底在干什么!”

既然是当地领导相邀,李怀节也不再克制,点头表示同意。

他当先举步,把苏日娜挡在身后。

毕竟,万一外面真有点危险,让一个女同志顶在前面,这也太没有形象格局了。

外面一大群人,把调研组一行人,给堵在这户人家里。

李怀节出门一看,好家伙,看着密密麻麻的人头,这没有一百人,也有八十人了吧。

再一看领头的几个人,手里举着白布条幅,条幅上黑字写着“压低番茄收购价,扶贫干部吸我们贫困户的血”。

唯独这个“血”字,是用大红的油漆写出来的,要多扎眼有多扎眼。

老峰县扶贫办主任在呵斥这群扛旗闹事的人,告诉他们,根本没有压低番茄收购价这个事。

高山番茄的收购价一直以来就是3块钱一斤,不存在5块钱一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