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时我大秦再以倾国之兵压境,可收事半功倍之效。
再者,吕光将军英勇善战,威名远扬,可令其率一支奇兵,绕道燕境偏远之地,截断燕军与他国之联系,阻其援军之路,断其粮草供应,令燕军陷入孤立无援之境,如此,则燕必败无疑。”
言毕,姚苌有意无意地看向吕光。
吕光心中颇为不悦:
“姚苌这老狐狸,想把我推到险地,我可不能轻易就范,得先表明忠心,再说出此计的风险。”
吕光眉头微皱,抱拳道:
“陛下,臣承蒙陛下厚爱与信任,自当鞠躬尽瘁,为大秦效命。
然姚苌将军所言之策,虽颇具谋略,然风险亦高。
燕境辽阔无垠,若臣率奇兵绕道,路途遥远,情报传递不便,稍有差池,便可能遭遇燕军主力埋伏,深陷敌军重围,非但难以达成截断援军之任,反而会使我军精锐受损,有损我大秦士气与军威。
臣以为,奇兵之道,当与正面大军紧密配合,互为犄角,相互呼应,方可保万无一失。
且我大秦伐燕,当以堂堂之师,正正之旗,先以强大军威震慑燕军,再寻其破绽,一举破之。”
国师林浩思忖着:
“麦积山林家在江湖上颇有名望,若能在伐燕之事中出份力,家族地位必能进一步提升,也能与朝廷关系更为紧密。”
想到此处,林浩随即出列,恭敬行礼后说道:
“陛下,臣以为王猛大人所言极是。
情报于战争胜负,犹如耳目之于人体,至关重要。
麦积山林家愿为大秦略尽绵薄之力,可遣门下众多高手,乔装潜行,分散于燕境各地,刺探军情,绘制详尽地图,将燕军一举一动皆报于我军。
且林家于江湖之中人脉颇广,可联络各方豪杰,暗中监视燕军与他国之往来,若有勾结之事,必能及时察觉,使我军早做防备。”
兵部尚书梁成琢磨着:
“筹备粮草军备虽繁琐,但这是我在军中树立威望、掌控后勤大权的绝好机会,绝不能出现差错。”
想到这里,梁成快前一步,沉声道:
“陛下,大军出征,粮草军备乃是根本。
所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臣愿亲率部众,悉心筹备粮草物资,严密组织押运调度。
于国内广征粮草,确保供应充足,同时选派精锐之士护送,以防敌军偷袭抢夺。
定当构建稳固之后勤补给线,使前线将士无后顾之忧,得以专心作战。”
建节将军邓羌内心豪情四溢:
“终于有机会再立战功,让陛下和众人看看我的勇猛,也好为自己谋取更多的封赏。”
想到有仗可打,邓羌昂挺胸,高声道:
“陛下,臣与杨安将军,久经沙场,每念陛下之恩,常思报国之志。
今伐燕之战,臣等愿率先锋部队,冲锋在前,为陛下斩将搴旗,踏破燕军防线,以壮我大秦军威!
定当如猛虎出山,锐不可当,令燕军闻风丧胆。”
辅国将军杨安亦想着:
“与邓羌一同作战,若能配合默契,必能成就一番功绩,也能在军中站稳脚跟。”
看到邓羌那么积极,杨安马上也抱拳应和:
“陛下,臣等必全力以赴,生死不辞。
然战场之上,变幻莫测,尚需陛下与诸位大人于后方运筹帷幄,居中调度,使各军协同作战,如臂使指,方能充分挥我大秦之军威战力,决胜于千里之外。”
众人各抒己见,朝堂之上议论纷纷。
王猛深知自己责任重大,要平衡各方利益,确保伐燕顺利,同时打压一些人的不良企图。
王猛沉思片刻,环顾众人后总结言:
“陛下,今之天下,晋室衰弱,已失中原主导之权。
前燕内乱,此诚我大秦崛起之良机,然亦不可轻视其中艰难险阻。
前燕虽乱,根基尚存,其地广民稠,不乏忠义之士与善战之将。
周边各国,虽多有观望,然亦有虎视眈眈者,恐于我大秦伐燕之际,趁机滋事。
我大秦经陛下多年治理,国力鼎盛,文治武功皆有显着建树,然欲灭燕而统北方,仍需多方精心谋划。
先以细作探清燕境虚实,此为要。
林浩大人所提林家助力情报收集,极为关键,可使我军洞察先机。
梁成大人负责后勤保障,当悉心筹备,万无一失,此乃大军持久作战之根基。
邓羌、杨安二位将军率先锋之师,可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