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9章 慕容垂称帝(2 / 4)

帝驾崩后,人心惶惶,军中士气低落,百姓亦对未来充满恐惧。

此时若无一位强有力的君主统领全局,恐人心离散,后燕将分崩离析。

将军您一生南征北战,谋略群,自追随苻坚以来,我们在您的带领下屡立战功,您的威望早已深入人心。

唯有您称帝,方能凝聚人心,重振我大燕的雄风,带领我们抵御外敌,恢复往昔荣光。”

他的话语掷地有声,每一个字都充满了对慕容垂的期望与信任。

慕容垂面色凝重,眉头紧锁,沉思片刻后说道:“各位将军的心意,本王明白。

但称帝一事,关乎重大,绝非儿戏。

如今后燕根基未稳,内部各方势力错综复杂,此时称帝,恐会引更多的纷争与矛盾。

且不说国内各方是否真心归附,单是周边各国,见我后燕易主称帝,必定会视我们为威胁,从而联合起来对付我们。

这无疑是将后燕置于风口浪尖之上,稍有不慎,便会万劫不复。”

他的声音低沉而有力,透露出对局势的清晰认知与深深的担忧。

另一位将领急切地说道:“将军,时不我待啊!

如今正是人心思定之时,若将军此时称帝,顺应民心,必能一呼百应。

至于周边各国,我们可一边加强防御,一边派使者周旋,分化他们的联盟。

况且,将军您若不称帝,那些心怀不轨之人必定会趁机兴风作浪,届时局面将更加难以收拾。”

他一边说着,一边比划着,眼神中满是焦急与迫切。

慕容垂长叹一声,缓缓说道:“本王自幼便投身军旅,历经无数战火,心中所想不过是保我大燕百姓平安,复兴大燕基业。

但称帝之后,责任重大,稍有差池,便是生灵涂炭。

本王不得不慎重啊!”

他微微抬起头,望向远方,眼神中流露出一丝无奈与感慨,仿佛看到了称帝之路的艰难险阻与未知风险。

又有将领劝道:“将军,您难道忘了当年先皇在位时,您虽战功赫赫,却因种种原因未得王位,反而备受排挤。

这么多年来,您忍辱负重,为的不就是有朝一日能重振大燕吗?如今机会就在眼前,若您不抓住,恐怕日后再无机会,大燕也将永无出头之日啊!”

他的声音带着一丝悲愤,仿佛在为慕容垂鸣不平,也试图唤起他内心深处的渴望。

慕容垂的眼神中闪过一丝痛苦与挣扎,他想起了那些被排挤的岁月,心中五味杂陈。

那是一段充满无奈与压抑的时光,他虽有满腔抱负,却无处施展,只能默默忍受着不公与猜忌。

但他还是强压下情绪,说道:“本王从未忘记复兴大燕的使命,但此刻称帝,并非最佳时机。

我们需从长计议,先稳定国内局势,加强军备,再谋称帝之事,方可万无一失。”

他的话语中带着一丝疲惫,但更多的是坚定,表明了他对局势的清醒判断。

然而,将领们依旧不依不饶,纷纷诉说着当下称帝的必要性,言辞恳切,声泪俱下。

他们的声音在营帐前回荡,仿佛要将慕容垂心中的犹豫彻底击碎。

慕容垂在营帐中来回踱步,脚步沉重,内心十分纠结。

一方面是将领们的苦苦哀求与后燕当下看似急需一位君主来稳定局面的现实;另一方面是称帝可能带来的诸多风险与隐患。

这两者在他心中激烈碰撞,让他难以抉择。

经过几轮这样的激烈拉扯,慕容垂心中的天平逐渐倾斜。

他深知,在这乱世之中,有时不得不冒险一搏。

而且,若不顺应将领们的意愿,恐怕会寒了他们的心,导致内部产生分裂。

最终,慕容垂长叹一声,缓缓说道:“罢了,既然各位将军如此坚持,本王便顺应民心,称帝以护我后燕周全。

但本王丑话说在前头,日后若有任何差池,本王愿以死谢罪!”

众将领听闻,纷纷高呼万岁,心中的大石终于落地。

那高呼声响彻云霄,仿佛在宣告着后燕一个新时代的开始,却又隐隐带着一丝未知的忧虑。

终于,在一个看似阳光明媚却又透着几分压抑的日子里,慕容垂举行了盛大的称帝仪式。

后燕的营帐内外张灯结彩,红色的灯笼挂满了营帐的四周,随风摇曳,却仿佛透着一丝诡异。

士兵们整齐排列,身着崭新的盔甲,在阳光的照耀下闪烁着冰冷的光芒,他们表情严肃,气氛庄严肃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