攻击,但根基未损。
若陛下此时伸出援手,北魏必感恩图报。
待击退燕军,两国携手,北方局势将尽在掌控。
况且,如今后燕大军倾巢而出,国内防御必然空虚。
陛下若能在后秦与后燕边界挑起小型战争,对其进行牵制,燕军必定尾难顾。
如此一来,既无需陛下派遣大量兵力正面迎敌,又可解北魏燃眉之急,同时削弱后燕实力,实乃一举多得之策。”
姚兴陷入了更深的沉思,大殿内一片寂静,众人皆屏气凝神,等待着姚兴的决断。
许久,姚兴抬起头,眼中闪过一丝决然,说道:“朕被你的言辞所打动,也认可唇亡齿寒之理。
朕便依你所言,在后秦与后燕边界挑起小型战争,对后燕进行牵制。
但你需记住,北魏也务必全力以赴,切不可心存侥幸。”
许谦大喜,赶忙再次行礼道:“陛下英明!
北魏必定与后燕死战到底,不负陛下相助之恩。”
拓跋珪在战略抉择上,展现出了非凡的智慧与远见。
他并未因循以往草原民族与中原王朝交战时的传统战略战术。
就如往昔匈奴与汉帝国的战争,匈奴在处于劣势时,总习惯性地向阴山以北退却,妄图凭借大漠的天然险阻阻挡汉军的凌厉攻势,而后再利用轻骑兵的高机动性,寻找战机消灭进入漠北的汉军。
然而,拓跋珪此次的战略转移并非一味地被动退却,而是暗藏玄机,带有强烈的等待时机进行会战的倾向性。
他将主力部队精心屯驻于黄河南岸,把牲畜资产安置在后秦国北境。
如此布局,可谓用心良苦,倘若燕军贸然渡过黄河追击,拓跋珪便会毫不犹豫地指挥大军在黄河以南与之一决雌雄,给来犯之敌迎头痛击。
后燕大军气势汹汹地杀至云中,却惊愕地现此处已是一座空城,拓跋珪那出其不意的军事部署,宛如一记重锤,狠狠地砸在了慕容宝的心头,让他惊愕不已。
望着空荡荡的城池,慕容宝骑在马上,眉头紧紧皱成一个“川”
字,心中暗自思忖:“这拓跋珪究竟在搞什么鬼?朔方地区作为魏国新占领区,按常理魏军应向漠北方向退去,可如今他们却西渡黄河,难道有什么不可告人的阴谋?”
慕容宝的心中隐隐涌起一丝不安,仿佛有一双无形的大手,正将他推向一个未知而又危险的深渊。
慕容宝心中充满了疑虑,他深知此次北伐意义重大,却又对拓跋珪的举动捉摸不透。
他一方面担心贸然追击会中了拓跋珪的埋伏,另一方面又顾虑若不追击,将错失消灭北魏的良机。
这种犹豫不决的性格,此刻在他心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他召集麾下将领,商讨下一步行动。
一位将领急切地说道:“殿下,魏军已然逃窜,此时不追,更待何时?我军士气正盛,定能将其一举歼灭!”
慕容宝微微皱眉,心中仍有顾虑:“不可草率行事。
拓跋珪诡计多端,这其中恐有诈。
若我军贸然追击,陷入重围,后果不堪设想。”
另一位将领也附和道:“殿下所言极是。
但我军劳师远征,若空手而归,如何向陛下交代?况且,若不趁此机会消灭北魏,日后必成大患。”
慕容宝在营帐中来回踱步,心中天人交战。
他既想成就一番伟业,证明自己的能力,又害怕因决策失误而导致大军陷入险境。
他望向远方,试图从那茫茫草原中寻得一丝线索,以坚定自己的决心。
然而,映入眼帘的只有无尽的荒野,让他愈感到迷茫。
经过一番激烈的思想斗争,慕容宝终于做出决定:“暂且按兵不动,先派人打探魏军的动向。
待摸清虚实,再做定夺。”
众将领虽心中有些失望,但也只能遵从此令。
当慕容宝判断出魏军的主力已经西渡黄河后,一个棘手的难题瞬间摆在了他的面前。
想要渡河追击,船只必不可少,然而燕军此刻却战船全无。
慕容宝不愧狡黠,稍作思索后,他迅制定了一个极为狡猾的作战策略。
他并未急于渡河,而是指挥大军沿黄河自西向东攻击前进。
后燕军一路势如破竹,如入无人之境,深入魏境,顺利进抵五原。
在这里,他们成功收降北魏附属部落居民三万多户,还意外收割了杂粮一百多万斛。
或许有人会心生疑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