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2章 共论北方纷争局慕容轩再谈三国鼎立(1 / 4)

在黄花沟那间古朴的茅屋里,烛火如豆,摇曳不定。

昏黄的光影在众人脸上跳跃,将这狭小空间的气氛凝固得愈沉重。

众人围绕着如何营救张衮、制衡北魏的议题,已商讨良久,却始终未得良策。

沉默如厚重的阴霾,压得人喘不过气,每一丝静谧,都透着深深的无奈。

北方的秋风,似锐利小刀,顺着茅屋缝隙悄然钻入耳中,带来丝丝寒意,还裹挟着远方隐隐的烽烟气息。

风中那若有若无的血腥与残酷,无情地提醒着众人局势的严峻。

拓跋珪,这个众人看着成长起来的人物,已从温顺兔子蜕变成为凶猛野狼,正伺机啃噬那些曾滋养他的人,怎能不让众人忧心忡忡?

林婉清心中,又一次对《仁义经》以及父亲当年的决定产生质疑。

林家五百年来,以拥有《仁义经》为荣,一心为太平盛世而努力,却从未成功。

见哪个势力强大、有崛起之势便去投靠,看似为家族谋利的押注,却一次次让天下陷入战乱。

都说《仁义经》能聚集人道气运,可若这气运落入暴君之手,林家岂不成了助长杀戮的刽子手?

慕容轩一袭黑衣,身姿挺拔,修长手指下意识地轻轻摩挲着剑柄。

此刻,他的内心同样复杂难明。

身为拥有现代知识的未来人,他知晓历史展轨迹,熟知各王朝结局。

上一世身为扶苏公子,学问深厚,今生又得叔父慕容垂倾囊相授毕生武学,还获赠《道德经》全本并领悟其内涵。

如此多的能力加身,他本以为即便无法开创万世太平基业,起码也能搅动时代风云,再不济也可辅助燕国一统天下,开创和平时代。

然而,现实却无比残酷。

从17岁掌控百燕会,24岁随叔父慕容垂投奔前秦,再到随叔父重建燕国,直至如今燕国四分五裂,自己已年至52岁,天下依旧战乱不止,他甚至无法给婉清一个安身之所。

叔父在世时,遇天下大事尚有可咨询之人,如今叔父已逝,万事皆需自己拿主意,他却一时没了办法。

拓跋珪的北魏日益强大,这本是他多年前就预见的,可其日渐残暴的行径,却完全出乎预料。

该怎么办?继续扶持他国灭掉魏国?如此一来,又将增添无数杀戮。

慕容世家以拥有《太公秘书》而自豪,凭借此书的确在战场上屡战屡胜,可最终仍走向衰落。

看来,单纯依靠打仗,既无法获取太平,也难以赢得人心。

想到此处,慕容轩声音低沉,宛如静夜微风:“如今的北魏,已非往昔的游牧部落可比。

拓跋珪前年称帝,并迁都平城,其野心昭然,志向绝非渺小。”

他微微一顿,深邃目光缓缓扫过众人,继续说道:“据最新消息,他大力推行鲜卑汉化,设立官制,确立礼法,还设置了五经博士,已然颇具中原王朝气象。

且其麾下铁骑剽悍勇猛,去年在弱落水南大破库莫奚,今年春天又西征高车,俘获无数人口、马匹、牛羊,势头正盛,如日中天。

长此以往,周边各部族皆危在旦夕。

况且拓跋珪愈残暴,若任其放纵,不知又有多少无辜之人丧命。”

林婉清蛾眉微蹙,清亮眼眸中浮起深深忧色:“轩哥所言极是。

拓跋珪野心勃勃,其铁骑所到之处,各部族流离失所,百姓生灵涂炭。

若不设法遏制,天下恐将陷入无尽战乱与苦难。”

她虽未言尽,但其忧虑与沉重,众人皆心领神会。

独孤未明轻抚胡须,缓缓颔,语调虽缓,却满是凝重:“最令人担忧的是,拓跋珪去年已将柔然驱逐至漠南。

如今漠南诸部,尚未臣服于他的,唯有我独孤部、赫连勃勃的铁弗部等少数部族。

拓跋珪之残暴,更甚于石虎。

我匈奴诸部深受其害,若想求生,唯有阻止他扩张,否则必将沦为俎上鱼肉。”

年轻气盛的独孤冲,此时攥紧拳头,指节泛白,怒声道:“去年秋日,我们遭北魏铁骑劫掠边境,损失数千头牛羊。

这些鲜卑人,视我匈奴族人如猪狗,肆意践踏我们尊严。

我们绝不能坐视不管!

定要想个法子,挫挫他们锐气,让拓跋珪不敢小觑天下英雄!”

慕容轩沉思片刻,手指在粗糙木桌上缓缓划出北方局势图,说道:“孤木难支,独弦不鸣。

若要抗衡北魏,必须联合其他势力,重新构建北方均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