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7章 平城偶遇拓跋嗣酒肆之中论天下(2 / 3)

>独孤未明也关切地问道:“嗣儿,百姓乃国家根本,是国家繁荣昌盛的基石。

那么,怎样才能让百姓富足,过上安居乐业的生活?”

拓跋嗣认真思考后,有条不紊地说道:

“要实现百姓富足,先需高度重视农桑之事。

鼓励百姓开垦荒地,增加耕地面积,同时兴修水利设施,改善灌溉条件,以此提高粮食产量,保障百姓基本生活需求。

此外,积极展商业,拓展贸易往来,为百姓开辟更多生计来源。

再者,减轻赋税徭役,让百姓得以休养生息,如此,百姓方能安居乐业,国家也将日益繁荣昌盛。”

独孤未明听后,不禁点头称赞,对拓跋嗣的治国理念表示赞赏。

独孤冲也提出自己的疑问:“草原部落的牧民与农耕地区的农民,生活方式截然不同,难免会产生矛盾冲突。

如何才能让他们未来实现和平共处,共同展?”

拓跋嗣微笑着回答:

“要解决这个问题,关键在于搭建沟通交流平台。

一方面,积极引导牧民与农民开展贸易交换活动,让牧民能用畜牧产品换取所需农产品,农民也能通过交换获得畜牧产品,实现互利共赢,增进彼此经济联系。

另一方面,大力加强文化交流,举办各种文化活动,让双方深入了解彼此生活方式、文化习俗,增进相互理解与信任。

同时,设立专门机构,公正公平处理两者之间可能出现的矛盾纠纷,确保问题及时妥善解决,如此便能实现草原部落牧民与农耕地区农民和平共处,携手共进。”

独孤冲听后,对拓跋嗣的回答深感佩服,心中对他的治国才能又多了几分认可。

慕容轩就人才方面的问题询问道:“嗣儿,人才是国家展的核心动力,关乎国家兴衰成败。

那么,该如何做到重用人才,又怎样才能广纳贤才,为国家展注入强大活力?”

拓跋嗣神情严肃,认真回答:

“重用人才,当其冲要做到知人善任,充分了解每个人才的特长与能力,根据其特点安排合适职位,让他们能在各自岗位上挥最大价值。

给予人才充分信任与支持,为他们施展才华创造良好条件,让他们感受到自身价值得到认可。

在取才方面,要摒弃门第之见,不拘一格降人才。

无论是出身名门望族,还是寒门子弟,只要有真才实学,具备为国家效力的能力与决心,皆应广纳为用。

设立完善科举制度,为人才提供公平竞争机会,选拔出真正有能力、有担当的贤才,为国家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推动国家不断向前展。”

众人听后,皆对拓跋嗣的回答表示满意,对他的见识和胸怀深感钦佩。

在接下来的几日,五人通过这些关于天下大势、民族融合、百姓民生、农牧相处以及人才任用等重要问题的探讨,彼此不断试探、了解。

每一个问题的深入交流,每一次观点的激烈碰撞,都如同坚实的基石,一步步搭建起他们之间深厚的信任桥梁。

终于,经过多日连续交流,五人之间建立起深厚而坚实的信任感。

但是,他们谈论天下的这几日,拓跋珪又在平城大开杀戒,很多无辜的人就此丧命。

这一日,他们再次围坐在一起,气氛凝重压抑,每个人神色格外严肃。

话题自然而然转到如今北魏面临的困境,以及如何改变这艰难现状。

拓跋嗣想起父亲近来的种种暴行,不禁面露忧色,沉重长叹:

“如今父亲性情大变,变得残暴多疑,行事愈乖张,整个北魏上下人心惶惶,犹如惊弓之鸟。

长此以往,国家恐将陷入万劫不复之地,百姓也将在水深火热中饱受煎熬。”

独孤冲年轻气盛,听闻此言,忍不住愤然起身,大声说道:“如此暴君,难道就任由他继续胡作非为,将国家和百姓推向深渊?”

慕容轩微微皱眉,陷入沉思,片刻后缓缓说道:

“嗣儿,你身为长子,想必在这困境中也深感无奈痛苦。

只是,若想改变这一切,绝非易事,我们必须从长计议,谨慎谋划。”

拓跋嗣神色黯然点头,语气充满无奈与忧虑:

“我虽贵为太子,然而在父亲如今的状态下,却处处受限,举步维艰。

父亲对我猜忌日深,如今贺夫人深得父亲宠爱,她与父亲所生之子拓跋绍,更是深受父亲喜爱。

我只觉自己的太子之位摇摇欲坠,随时可能被废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