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2章 当藩主,干土木,堆棱堡,扩地(1 / 4)

    挹海堂内。

    毛文龙、祖大寿、何可纲三人垂着头,脸色阴晴不定。

    七十六万两听着吓人,可层层克扣下来,能有一半落到实处就算祖宗保佑。养一万精兵?守着锦州、宁远、旅顺这样的要害地方,一万兵聚在一...

    马车在黄土道上颠簸前行,孙承宗倚窗而坐,目光沉静地望着窗外掠过的山川田野。春寒未尽,枯草间已冒出点点新绿,远处农人扶犁耕作,炊烟袅袅升起。他轻叹一声,将手中《大明会典》合上,指尖摩挲着书脊裂痕。

    “老爷,再过两日便到德州了。”随从低声禀报,“沿途百姓听说您要回京,已有数村备了茶水香案相迎。”

    孙承宗摇头:“莫让他们如此。新政初行,人心尚疑,我岂敢以功臣自居?”

    话音未落,忽听前方马蹄急响,一骑飞驰而来,尘土飞扬中跃下一名锦衣卫校尉,甲胄带血,喘息不止。那校尉扑跪于车前:“孙大人!卑职奉骆千户之命,星夜来报??山东巡按御史赵文炳昨夜暴毙府中,验尸发现口中塞有写满‘逆党’二字的黄纸,现场无打斗痕迹,毒发于茶盏!其书房密档尽数被焚!”

    孙承宗霍然起身,脸色铁青。

    “骆九推测,赵御史早已暗中收集沈氏贿赂地方官吏的证据,今被灭口。”校尉递上一封火漆密函,“此为骆千户亲笔信,请大人速览。”

    孙承宗拆信细读,手微微发抖。信中详述近月来江南士绅通过盐引、漕运、典当三大渠道洗钱百万两,并勾结南京守备太监王德化,在长江沿线私设关卡,截留朝廷税银。更令人震惊的是,温体仁长子温?竟任苏州“义庄”总管,代收各地士绅“共济金”,名曰赈灾,实则蓄养死士三千余人,藏兵于洞庭湖畔山寨之中。

    “温?……温体仁之子?”孙承宗喃喃,“难怪朝中奏折每每先泄于外!”

    他猛然抬头:“立刻改道,绕行沂州!传令亲兵加强戒备,夜间不得歇宿驿站,只择农家院落隐蔽安身!”

    校尉领命而去。车队转向东北,穿入丘陵密林。夜幕降临,一行人在一处山村借宿。农户家徒四壁,却执意杀鸡款待。孙承宗坚辞不受,只取粗粮粥果腹。入睡前,他见屋角堆着几册残破蒙学读物,翻看竟是自己早年所著《均田议略》手抄本,字迹歪斜却认真。

    “这是……?”

    老农搓着手苦笑:“俺孙子识字,听闻孙大人在登州免了徭役,还分了地,就托商贩从那边带回这书,说将来考秀才要用。”

    孙承宗怔住,眼眶发热。那一夜,他在油灯下写下遗疏草稿:“臣若不得生见新政遍天下,愿魂归乡野,护一方黎庶安宁。”

    与此同时,紫禁城乾清宫西暖阁。

    崇祯正在批阅边镇军报,忽觉喉头腥甜,一口鲜血喷在奏章之上。贴身太监王承恩慌忙上前搀扶:“陛下!太医!快传太医!”

    “不必。”崇祯摆手,用袖角擦去唇边血迹,“朕没事。这几日睡得少,心火上炎罢了。”

    他强撑精神,翻开骆九刚送来的密折??正是关于温?掌管“义庄”的确证,附有账册拓片与两名幸存账房的画押口供。其中赫然记载:每月初七,由通政司誊抄官黄维从中枢机要房窃取内阁议事摘要,送往东华门外糖担老翁处交接;该翁真名为陈七,原为魏国公府旧仆,现为江南情报网北线负责人。

    崇祯盯着那串名字,指节捏得发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