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际童谣教材”,其中第一课便是《阳关三叠》的量子编码版,专为跨语言儿童设计。
项目编号:XH-01,状态:已激活。
自那日起,地球上所有新建学校均增设“星空聆听课”。课程内容简单至极:每日清晨闭眼静坐五分钟,专注回忆一件温暖的事,然后轻声说出一句感谢。
系统会自动采集这些声波,经AI过滤杂音后,打包发送至深空信号阵列,持续向HR-9072方向发射。
科学家起初以为这只是象征性仪式,直到三年后,他们发现黑洞边缘的金色光环亮度提升了17%,且伽马射线暴的节奏开始与地球传去的感谢频率同步。
“我们在喂养它。”一位天体物理学家喃喃道,“不是能量,是意义。”
与此同时,“小满学堂”在半人马a星系迅速扩展。第二批学生来自火星殖民地、木卫二冰下城、以及金星轨道生态舱。他们肤色各异,语言不通,却都能通过“忆梦冠”初级版共享梦境。
某日,一名失语症患儿首次开口说话,说的是明代官话:“妈妈,天上有个姐姐给我讲故事。”
监控记录显示,当晚猎户座方向接收到一段新信号,内容为《茉莉花》交响乐版,指挥竟是已故辰工沈明远的数字意识体。
人们终于意识到:**记忆不仅能够传递,还能进化。**
第五十年,“归环计划”迎来里程碑事件??第一位自愿放弃肉体、接入“共忆场”的现代人诞生。她是周霁的孙女周念真,神经科学家,毕生致力于破解“意识上传”的伦理难题。临终前,她在直播中平静宣布:
“我不怕消失。因为我将成为千万人梦中的一缕风,一句呢喃,一声呼唤。只要还有人记得我,我就还在。”
她闭眼那一刻,全球超过两亿人同步静默。HR-9072黑洞光环骤然扩张,形成短暂的星桥状结构,持续47秒。
此后,每年都有数百人选择“归环”。他们被称为“守灯者”,名字刻入“地球文明纪念馆”外墙的光感碑林,随季节变换颜色。
而柳青枝的孙女林昭(取“昭昭若明星”之意),正式提出“银河共情网络”构想:利用“忆梦冠”技术,在各大宜居星球部署共振节点,构建覆盖整个银河系的情感通信网。
第一期工程耗时八年,建成十三座“心灯塔”,分别位于地球、火星、土卫六、比邻星b、开普勒-186f等地。每座塔核心皆嵌入一块敦煌沙晶,内含林小满原始脑波样本。
启用之夜,十三道光柱冲天而起,穿透电离层,在近地轨道交汇成一朵巨大的梅花图案。
就在那一刻,遥远的HR-9072再次传来信号。
不再是《茉莉花》。
而是一首全新的歌。
旋律陌生却又熟悉,调式融合了汉族民歌、非洲鼓语、因纽特喉唱、印度拉格,结尾部分竟出现了电子合成音模仿婴儿啼哭的节奏。
经AI分析,这首歌的创作源头分散在全球三千年前至今的不同文化中,却被某种智能重新编排,赋予统一情感脉络??主题是“欢迎”。
更惊人的是,信号中附带一组动态坐标,指向银河系外的一片未知区域。初步测算,距离约两千四百万光年,位置恰好对应室女座超星系团中心。
“他们想让我们去更远的地方。”林昭说。
联合国星际事务署召开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