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日后,北疆经略府正式挂牌,驻地设于张家口。首任经略使由原宣府总兵马世龙出任,副使则由归顺的察哈尔贵族额哲亲王担任。与此同时,第一批五百户山东移民携农具、种子、蒸汽水泵启程北上,随行还有三十名医学院学生与十位水利专家。他们在长城之外扎下第一座“垦殖新城”,命名为“兴武堡”。
消息传开,朝野震动。江南士绅指责此举“耗费国帑,养寇为患”;翰林院更有御史上疏称“夷夏之防,古今大义”,请求罢免郑森职务。然而民间反应截然不同。北方百姓感念朝廷终于重视边地疾苦,纷纷自发捐粮助工;连蒙古各部也有小股部落悄然南迁,请求纳入经略府管辖。
与此同时,南方局势持续回暖。四川布政使被押解进京后,公开认罪并揭露幕后黑手??竟是早已“病逝”的前内阁次辅周延儒!此人三年前假死遁逃,潜伏江浙一带,暗中联络反新势力,企图复辟旧制。锦衣卫顺藤摸瓜,一举捣毁其地下据点十七处,缴获伪造印信、密信往来数百封。
四月初八,清明刚过,郑森亲自主持了一场特殊的“思想清算会”。地点不在刑场,而在newly建成的北京公共讲堂。受邀者包括六部官员、翰林学士、地方代表及外国使节。会上,他命人将周延儒团伙的罪证一一陈列,并播放一段录音??那是通过最新研制的蜡筒留声机录制的密谋对话,清晰可辨。
“你们听听,”郑森站在台上,声音如铁,“这些人嘴里说着‘祖宗成法不可变’,背地里却勾结倭寇、贿赂太监、煽动叛乱。他们真的在乎大明吗?还是只想保住自己的权位?”
全场寂静。
接着,他展示新政三年来的成果:全国粮食产量增长四成,铁路试验线成功通车,泉州港年吞吐量突破百万吨,海军舰队巡航范围延伸至马六甲海峡。一组组数据、一张张图表,配合幻灯投影清晰呈现。英国使节伍德惊叹:“这已不是东方帝国,而是现代国家。”
会议结束当晚,黄宗羲连夜写下《论变法之道》,提出“制度优于道德,实效重于空谈”的主张;顾炎武则撰文呼吁:“今日之中国,当以技术立国,以工商强国,以教育兴国。”两篇文章刊载于《京报》,引发全国热议。
五月十五,首届“国民咨政大会”预备会议召开。来自各省的二百四十名代表齐聚太和殿西厢房,就未来议会选举方式、财政分配机制、司法独立原则展开激烈辩论。争议最大的议题是“科举是否应废除”。保守派坚持“诗书传家乃立国之本”,改革派则主张“科学实用方为救亡之路”。
争论持续五日未果。第六日清晨,郑森突然宣布休会,带领全体代表前往天津参观新式兵工厂。在那里,他们亲眼目睹一台全自动机床在一小时内切削出三百支枪管;一座高炉昼夜不停炼钢,年产可达万吨;一群女工熟练操作电报机,将生产指令瞬间传至千里之外。
返程途中,一位老翰林望着窗外飞驰的蒸汽列车,喃喃道:“原来,这才是真正的‘经世致用’。”
六月初一,预备会议达成共识:自明年起,逐步缩减科举名额,增设“实业科”“工程科”“外交科”等新型考试科目;现有官员每三年必须接受一次现代知识考核,不合格者降职或退休。同时决定,一年后举行全国普选,产生第一届国民议会。
正当国内改革稳步推进之际,海外风云再起。六月十八,广州急报:荷兰东印度公司舰队突袭澳门外海,炮击中方巡逻艇,造成两名水兵阵亡。葡方紧急求援,称荷军意图强行接管澳门殖民地。
郑森闻讯勃然变色。他知道,这是西方列强对中国崛起的首次正面挑战。若退让一步,多年经营的海权体系将毁于一旦。
他立即下令:旅顺船坞尚未完工的“镇远级”铁甲舰提前下水,由邓子龙率领主力舰队南下增援;同时电令驻新加坡分舰队封锁马六甲海峡,切断荷兰补给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