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7章 放长线,钓大鱼(第四更,求月(2 / 4)

走近,只见五百朱家军肃然而立,枪尖如林,脚下黄尘不起,鸦雀无声。再看那堆银子,眼睛顿时一亮,却又强自镇定,拱手道:“小人奉水西宣慰使安位之命,特来问候晋王千岁。”

    朱求桂端坐马上,故作威严:“尔主安位,久据一方,不遵王化,屡抗天兵。今本王奉旨南征,尔等若不速降,大军一至,鸡犬不留。他派你来,有何话说?”

    老将不卑不亢:“我家主公言,朝廷连年用兵,百姓疲敝,水西亦非不愿归顺,只是前番奢崇明叛乱,朝廷不分良莠,一并剿杀,致我族人人自危。今闻晋王以宗室之尊,亲募义师,不扰百姓,专讨逆贼,故遣小人前来探问??王爷此去川黔,可是只为平乱?抑或……另有图谋?”

    此言一出,四下皆静。

    杨嗣昌微微一笑,上前一步:“贵使好眼力。实不相瞒,晋王此行,确不止为平乱。太祖高皇帝分封诸王,原为屏藩天下。然百余年来,宗室困守内地,无所作为,致使边患日炽,流寇蜂起。今上英明,重拾祖训,许晋王开府建牙,世镇川黔。此非夺地,乃代天牧民。尔等若识时务,早早归附,不但可保爵禄,还可入幕为将,共图大业。”

    老将闻言,眼中精光一闪,却仍不动声色:“王爷欲效沐氏故事?”

    “正是。”杨嗣昌朗声道,“黔国公沐氏,世守云南,子孙袭爵,威震南疆。晋王若能在川黔立功,何愁不能与之比肩?甚至……更进一步。”

    老将沉默良久,终是长叹一声:“王爷既有此志,小人愿修书回报。只望王爷记住今日之言??不扰百姓,专诛首恶。若真能做到,水西上下,愿为前驱。”

    说罢,深深一揖,转身而去。

    待其远去,朱求桂才松了口气,擦了擦额头冷汗:“这……这便成了?”

    魏忠贤嗤笑:“成什么成?这才刚开始。安位老奸巨猾,派个使者来摸底,哪有那么容易就投降?他这是在赌??赌你有没有胆子南下,有没有银子打仗,有没有本事打赢。”

    杨嗣昌却神色笃定:“无妨。他既派人来谈,说明已在动摇。只要咱们动作够快,声势够大,再砸出几笔银子,不怕他不倒向咱们。”

    果然不出所料,三日后,安位再度遣使,这次带来一份密约:愿献粮三千石、战马二百匹,助晋王南征永宁土司奢寅残部,唯求事后保留水西宣慰司名号,并允许其子承袭职位。

    朱求桂大喜,当即应允,并回赠白银五万两,作为“军资预付款”。消息传出,川黔边境震动。那些原本观望的土司纷纷派出耳目打探,更有甚者,悄悄遣人送来降书顺表,只求能在新秩序中分一杯羹。

    与此同时,晋王府开始紧锣密鼓筹备南迁事宜。杨嗣昌主持制定《川黔经略方略》,提出“三步走”战略:第一步,以重金收买水西、播州等大土司,瓦解敌方联盟;第二步,组建“朱家军”主力,招募流民、矿工、逃兵,扩军至两万;第三步,择机攻取遵义、永宁,控制川黔咽喉,建立根据地。

    而最棘手的问题??钱,也逐渐有了眉目。朱求桂忍痛变卖太原城外三处大庄园,得银二十万两;又说服几位年长宗亲,将历年积攒的禄米折银支援,凑得十万;再加上朝廷默许其截留山西部分盐税三年,总计筹得银七十八万两,尽数投入军费。

    “够了。”杨嗣昌翻阅账册后抬头,“七八十万,足够打一场决定性的战役。只要拿下遵义,便可开府设衙,向朝廷请旨赐印授爵。届时,王爷便是名副其实的‘西南藩王’。”

    朱求桂坐在书房内,手中摩挲着一枚铜印模子??那是他命工匠连夜打造的“晋王川黔总制军务关防”。虽是私刻,却让他看得入神。他仿佛已看到自己身穿蟒袍,坐镇重庆府城楼上,麾下十万大军南征北讨,四方土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