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8章 崇祯的恩情到朝鲜(第二更)(2 / 3)

儿,崇祯又问:“既如此,谁可当这援朝督师谁又可任援朝总兵官”

这个问题,牛金星就答不上来了。

他当官没多久,对朝中武将、各地督抚的了解不深,只好躬身道:“臣……愚钝,于此并无合适人选,还请圣裁。”

崇祯目光转向杨嗣昌。

杨嗣昌沉吟了半晌,仔细斟酌着词句。

“陛下,”他先说了总兵人选,“援朝总兵,能干的人选倒有不少。此前平朵颜,破插汉,打出了不少敢战之将。但臣以为,御前亲军的几位坐营官必须去朝鲜多多历练。”

他看了看皇帝的脸色,继续道:“曹文诏、黄得功、孙应元他们,是皇上的心腹,忠心毋庸置疑。而且他们经徐公公调教,又习得了西法的棱堡构筑之术,深知守城之要。此去朝鲜,正可大用。”

“即便不直接出任总兵,”杨嗣昌补充道,“也可安排为副将、参将,让他们轮流带兵入朝历练。在实战中磨砺,以备将来之大用。至于总兵,可在尤总兵、侯总兵、麻总兵之中挑选一位。”

崇祯点点头,心里已经有了合适的人选。大同的“麻将们”就不错,他们家万历年间就去过朝鲜,熟门熟路。

“那督师呢”崇祯问,“谁可总督援朝军务此人至关紧要,既要能扛事,又要懂方略,还要能稳住朝鲜局面,协调各方。”

杨嗣昌深吸一口气,显然这个问题他已经思虑了好一会儿了。

“臣斗胆举荐一人,”他缓缓道,“便是前任登莱巡抚,致仕归乡的——袁节寰(袁可立)袁公。”

“袁节寰”崇祯想了想,那是袁可立。

“是,”杨嗣昌肯定道,“袁公久历戎行,在天启年间便担任登莱巡抚,经营东江镇,支援毛文龙,对朝鲜事务、海防、辽事都极为熟悉。他是东江毛帅的旧日恩主,有香火情分在,他的话,毛文龙能听进去几分。”

“最主要的,”杨嗣昌压低了些声音,“袁公长期游离于朝中党争之外,致仕多年,德高望重。若他出山,足以给前线的将领遮风挡雨,抵挡住朝中的诸多非议和攻讦!”

杨嗣昌考虑得非常全面。援朝督师,军事能力固然重要,但政治能力更重要。必须是个能扛住党争压力的人,自己也要足够老成持重,不能贪功冒进。此外,还必须能指挥得动毛文龙那头倔驴。

崇祯再次点头。此公的确合适,资历、能力、人望都够。

“只是……”崇祯有些犹豫,“袁卿致仕多年,年纪也大了,还肯出山,为我奔波劳碌吗”

杨嗣昌拱手道:“家父与袁公颇有旧谊。若陛下信得过,可由家父出面劝说。持陛下玺书,亲往河南睢州延请,以示诚意。袁公深明大义,必会应允。”

杨鹤现在是右佥都御史(这个职位一般作为“加衔”给外放的督抚),即将外放当巡抚或总督了.干脆就让他当河南巡抚,顺便跑一趟睢州请袁可立。

崇祯闻言,心中一定。

“好!”他拍板道,“那就有劳杨卿,请尊父出面周旋。朕这边,会让徐应元挑选妥当人手,备好敕书、赏赐,前往河南迎请袁公出山!”

事情议定,崇祯感觉轻松了不少。

他吩咐道:“徐应元。”

“奴婢在。”一直安静待着的司礼监秉笔太监连忙应声。

“去,传朕的口谕,召黄立极、孙承宗、王在晋,即刻到文华殿等候召对。”

“是,皇爷。”徐应元躬身退下,快步出去传旨。

文华殿内,崇祯已换上了常服,端坐于御案之后。黄立极、王在晋、毕自严三人都赐了座。

崇祯没有绕圈子,开门见山:“朝鲜之事,朕意已决。”

三人精神一振,朝鲜那边的求援消息才到,没想到,万岁爷已经有对策了!

“建奴势大,我朝内忧未靖,元气未复。此刻倾国远征,寻求与虏决战于三千里外,非但胜算渺茫,更会耗尽国力,动摇根基。此非智者所为。”崇祯三言两语,就定下了大方针。

黄立极等三人闻言,心中稍定,知道皇帝并未被“速胜”之论蛊惑。

崇祯继续道:“然,朝鲜必不可弃!弃朝鲜,则失藩篱,寒天下之心,更壮建奴之势。故,必须援,且要‘大张旗鼓’地援!”

既要持重,又如何大张旗鼓那就是要.三位重臣一脸恍然,已经明白小皇帝的良苦用心了。

朝鲜恐怕不在大局之内啊.

崇祯接着往下说:“朕所谓‘大张旗鼓’,非指兵马钱粮,而是指‘声势’与‘方略’上!朕要你们在廷议上,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