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12章 吴权之策.(1 / 3)

四国争霸 牟山刀客 2283 字 23小时前

寒风像一把无形的锉刀,刮过凉州荒芜的原野。地上的草早已枯黄,被蝗虫啃噬得只剩下短短的根茎。天空是那种毫无生气的铅灰色,偶尔有几只饿得皮包骨头的乌鸦聒噪着飞过,更添了几分凄凉。这是公元220年的冬天,对于刚刚经历了与西蜀惨烈一战的北汉国来说,这个冬天格外的寒冷和难熬。

战事的损耗尚未平复,来自西北凉州、并州的急报又如雪片般飞入北汉的皇宫。干旱,紧接着是几十年不遇的蝗灾,几乎啃光了地里所有能果腹的东西。饥荒的阴影,如同瘟疫般在北方大地蔓延。

皇宫深处,暖阁里炭火烧得正旺,与外界的严寒仿佛是两个世界。但北汉皇帝吴权的心,却比外面的冰雪还要冷上几分。他并非一个优柔寡断的君主,多年的征战赋予了他坚毅的轮廓和锐利的眼神,可此刻,他手中紧紧攥着一封来自前线的军报,指节因用力而泛白,那双惯于审视疆场地图的眼睛,竟有些湿润了。

“文远……终究是没能回来……”他喃喃自语,声音沙哑而疲惫。军报上清晰地写着,凉州都督张辽,在晋中一战中,身陷重围,力战殉国。

张辽,字文远,不仅仅是他的凉州都督,更是追随他多年的老兄弟,是从尸山血海中一起拼杀出来的股肱之臣。吴权还记得,去年张辽临行前,还在此处与他共饮,慨然道:“陛下放心,有张文远在,凉州稳如泰山!”那豪迈的笑声犹在耳边,如今却已是天人永隔。

“陛下,节哀。”一个沉稳的声音在身旁响起。说话的是司马懿,他和白善、郭嘉、张绣等被吴权从前线召回,如今身形瘦削,眼神却深邃如古井,“张都督为国捐躯,乃武将之荣。然,国事维艰,还需陛下振作。”

吴权深吸一口气,强行将翻涌的悲恸压了下去。他抬起头,目光恢复了往日的锐利,扫过殿内肃立的几位重臣。除了司马懿,还有老成持重的镇北将军管亥,以及几位负责粮草户籍的官员。

“司马爱卿所言极是。”吴权将那份染着无形鲜血的军报轻轻放在案上,仿佛放下千斤重担,“文远之殇,朕心甚痛,当厚加抚恤其家眷,追封显爵,以慰忠魂。然,凉州不可一日无主,西北防务,更是重中之重。诸位有何见解?”

一阵短暂的沉默。凉州如今是天灾,局势危殆,这个都督的位置,既是重担,也关乎国本。

镇北将军管亥迈出一步,他身材魁梧,声若洪钟:“陛下,凉州局势复杂,羌胡窥伺,又逢大灾。非重将不能镇守。臣虽不才,愿率本部兵马,进驻武都,暂代都督之职,整顿军务,安抚地方,以解陛下西北之忧!”管亥是军中宿将,资历深厚,由他出面,确实能稳定军心。

吴权看着管亥,眼中流露出信任之色:“管将军老成谋国,由你坐镇凉州,朕心稍安。即日起,擢升你为凉州都督,总揽凉州一切军政要务。”

“臣,领旨!”管亥抱拳躬身,声音铿锵。

吴权略一沉吟,目光转向一旁侍立的次子吴浩。吴浩年轻,脸上还带着几分未脱的稚气,但眼神明亮,颇有锐气。

“浩儿。”吴权唤道。

“儿臣在!”吴浩立刻出列,躬身听令。

“你随管将军一同前往,驻跸汉阳。”吴权的语气严肃起来,“此去,非为享乐,而是要你亲身历练,协助管将军处理军务,体察民情。多看,多学,多问,凡事需听从管将军教诲,不得擅专!你可明白?”

吴浩知道这是父亲对自己的考验和培养,心中既激动又紧张,连忙郑重应道:“儿臣明白!定当竭尽全力,辅佐管将军,不负父皇重托!”

管亥也拱手道:“陛下放心,老臣定当竭尽所能,辅佐二皇子,稳固西北。”

安排了西北的人事,吴权的思绪又转向了南方。与西蜀的战事虽然暂时停止,但那个拥有诸葛亮的国度,始终是北汉最大的威胁。他绝不能因为西蜀暂时的退却而放松警惕。

“白善,司马懿。”吴权点名。

“臣在!”白善与司马懿同时应声。

“西城、上庸,乃我西南门户,直面蜀军兵锋。”吴权走到巨大的疆域图前,手指点在西城和上庸的位置,“诸葛亮用兵如神,虽暂退,其志未消。你二人,继续提调重兵,屯驻于此!深沟高垒,严加戒备,绝不可给蜀军任何可乘之机!要像两颗钉子,牢牢钉在那里!”

白善沉声道:“陛下放心,有臣与司马大人在,必叫蜀军寸步难进!”

司马懿则微微躬身,语气平静却带着绝对的自信:“诸葛亮善攻,臣等善守。他若不来,相安无事;他若来犯,必叫其铩羽而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