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17章 面见吴权.(1 / 2)

四国争霸 牟山刀客 1799 字 21小时前

那一夜,辽东太守府的宴会草草收场后,难升米在驿馆中辗转反侧,几乎未曾合眼。脑海中交替浮现的是故岛上的烽烟、卑弥弓大人殷切而绝望的眼神,以及公孙恭那沉稳却未置可否的面容。天刚蒙蒙亮,他便已起身,整理好使臣的冠服,等待着命运的下一步安排。

果然,辰时刚过,公孙恭派来的使者便到了驿馆。态度恭敬,语气却不容拖延:“太守大人有令,贵使所请之事关乎重大,不可延误。已备好车马护卫,请贵使即刻启程,前往京都汴梁觐见陛下。”

难升米心中一块石头稍稍落地,至少,消息已经上达天听。他不敢有片刻耽搁,立刻带领随从,登上了北汉方面准备的马车。一支约五十人的精锐骑兵队伍护卫左右,马蹄踏在襄平城清晨的石板路上,发出清脆而急促的声响,打破了街市的宁静。

车队出了襄平城,一路向南,经辽西走廊,进入中原腹地。

这一段旅程,对难升米而言,是一次比十年前更加深刻的心灵震撼。如果说辽东的繁荣是边疆特有的、带着些许粗犷和野性的生机,那么中原的富庶与文明,则是一种沉淀了数千年、无处不在的磅礴气象。

宽阔的官道以黄土夯实,平整如砥,可容数辆马车并行。道旁植有杨柳,春日新绿,绵延不绝。河流之上,石拱桥如长虹卧波,精巧坚固。沿途所见村落,屋舍俨然,鸡犬相闻。田野之中,禾苗青青,农夫驱赶着牛马,使用着远比倭国先进的曲辕犁等农具,进行着精耕细作。

越往南行,城镇越是密集,规模也越大。幽州、冀州、乃至进入河南地界,每一座城池都人烟稠密,市井繁华。店铺鳞次栉比,旗幡招展,售卖着来自天南地北的货物:江南的丝绸,蜀中的锦缎,景德镇的瓷器,闽地的茶叶……琳琅满目,让人应接不暇。酒肆茶楼里坐满了谈天说地的客人,勾栏瓦舍中传出阵阵丝竹与喝彩。道路上,除了商旅车队,还不时可见骑着骏马、身着儒衫的士子,或乘坐着小轿、仆从跟随的官员。

“这……这才是真正的天朝上国啊……”难升米的副使扒在车窗边,看得目瞪口呆,喃喃自语,“相比起来,我邪马台国的王城,简直如同乡野村落一般。”

难升米沉默地点了点头,内心受到的冲击更为剧烈。他看到的不仅仅是物质的丰饶,更是一种高度发达的社会组织、文化氛围和生活秩序。这里的每一个人,似乎都清晰地知道自己在这个庞大帝国中的位置和角色,并安然地生活其中。这种深入骨髓的文明底蕴,是偏居海隅、部落林立的倭国难以想象的。

他甚至不由自主地产生了一个念头:若能长久居住于此,沐浴在这片文明的光辉之下,远离故岛的纷争与杀戮,该是何等的幸事?这个念头刚一升起,便让他感到一阵羞愧,立刻强行压下,但那份对安宁与文明的向往,却已深植心底。

话非一日可表。经过长达月余的跋涉,车队终于抵达了北汉国的都城——汴京。

当那座巨城的轮廓出现在地平线上时,难升米和所有随从都屏住了呼吸。高耸入云的城墙蜿蜒如龙,望不到尽头。城墙上旌旗招展,甲士林立。护城河宽如江面,波光粼粼。巨大的城门洞开,车水马龙,人流如织,喧嚣声浪扑面而来,仿佛整个世界的中心就在此处。

进入城内,难升米更是觉得自己如同溪流汇入了大海。笔直宽阔的御道,两旁店铺林立,楼宇高耸,雕梁画栋,极尽繁华。行人摩肩接踵,服饰各异,语言多样,显然来自帝国各地乃至异域番邦。空气中弥漫着各种食物、香料和脂粉的混合气味,耳边充斥着叫卖声、说唱声、车马声,构成一曲宏大而永不落幕的都市交响。

他被安排住进了专门接待外国使臣的四方馆,馆舍华丽,陈设精美,侍从周到。但他无心享受,只是焦急地等待着皇帝的召见。

数日后,宫中传来旨意,皇帝将于次日早朝后,在偏殿接见倭国使臣。

这一夜,难升米几乎彻夜未眠。他反复思索着见到皇帝时该如何措辞,如何行礼,如何将故国的危难和恳求,最有效地传达给这位决定邪马台国命运的人。

次日,在宫廷内侍的引导下,难升米身着最庄重的使臣礼服,亦步亦趋地走入深邃的皇宫。宫殿巍峨,金碧辉煌,侍卫肃立,气氛庄严肃穆。他终于来到了接见的偏殿,只见殿内陈设典雅,御座之上,端坐着一人,正是北汉皇帝吴权。

时隔近十年,吴权皇帝看上去比难升米记忆中苍老了不少,两鬓已见斑白,眼角也增添了皱纹。但他那双眼睛,依旧锐利有神,透着洞悉世情的精明与掌控一切的威严,精神显得十分矍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