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7章 《虚实之间的存在之思》(2 / 2)

如同惠特曼的《草叶集》,在自由奔放的形式中蕴含着生命的律动。

同时,诗歌的分段与留白也颇具匠心。前两节以\"有心\"与\"冇心\"为起句,形成对称的结构,第三节\"喺有系冇??\"的追问则打破这种对称,如同德里达的\"延异\"理论,在语言的缝隙中创造意义的增殖空间。这种形式上的创新,既体现了对传统诗歌美学的继承,又彰显了现代诗歌的先锋性。

五、结语:在\"有冇\"之间寻找诗意的栖居

树科的《有冇之间》以粤语为舟筏,在\"有\"与\"冇\"的哲学水域中摆渡,既打捞起地域文化的碎片,又触及现代性的深层病灶。诗歌最终以\"问咗旧时,家下仲望天打卦\"作结,这个充满隐喻的结尾,既是对过去的回望,也是对未来的叩问。在存在与虚无的永恒张力中,诗歌本身成为一种\"居间\"的存在,如同海德格尔所说的\"林中路\",在遮蔽与解蔽之间,为我们照亮通往诗意栖居的路径。

当我们在普通话的同质化书写中感到疲惫时,树科的粤语诗歌犹如一股清新的山风,带着粤北韶城沙湖畔的湿气与草木气息,提醒我们:在这个被技术理性统治的时代,唯有在\"有冇之间\"保持追问的姿态,才能守护人类精神家园的最后一片绿洲。这种追问不仅是对诗歌本质的回归,更是对人类存在意义的终极关怀,让我们在虚实交织的语言迷宫中,重新发现诗歌作为\"存在之镜\"的本质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