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指”却可能大相径庭。
这种语言困境,在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中都有深刻体现。庄子的“言不尽意”,维特根斯坦的“语言游戏”,都在探讨语言表意的局限性。《讲嘢啫》通过方言对话的形式,将这一哲学命题转化为具体的诗歌意象,使抽象的思考变得可感可触。
诗歌结尾的开放式结构,更是强化了这种语言困境的表达。没有答案的疑问,悬置的判断,都在提醒读者:语言的真相,或许永远存在于表意的缝隙之中。
五、诗学价值:地方性书写的普遍意义
《讲嘢啫》的创作,为当代诗歌提供了一种独特的地方性书写范式。通过将粤语方言与现代诗学相结合,树科不仅拓展了诗歌的语言边界,更赋予了诗歌鲜明的地域文化特色。这种地方性书写,不是封闭的文化自嗨,而是通过对地域文化的深入挖掘,展现出人类共通的情感与思考。
从更宏观的诗学角度来看,这首诗体现了后现代语境下诗歌创作的新趋势。解构权威话语、质疑传统叙事、探索语言本质,这些元素共同构成了《讲嘢啫》的诗学价值。在全球化与同质化日益严重的今天,这种充满地域特色与批判性的诗歌创作,显得尤为珍贵。
树科的《讲嘢啫》以其独特的语言魅力、深刻的哲学思考与创新的诗学探索,在当代诗歌领域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这首看似简短的粤语诗,如同一个多棱镜,折射出语言、权力、历史与存在的多重维度。它提醒我们,诗歌的力量不仅在于语言的优美,更在于其对世界的深刻洞察与勇敢追问。在未来的诗歌创作中,《讲嘢啫》所展现的创作理念与诗学精神,必将继续启发更多诗人在语言与思想的边界上不断探索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