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3章 《方言诗学的解构和重构》(1 / 2)

《冇题》(粤语诗)

文\/树科

冇睇边个讲

唔听发噏疯

话知佢几多难为

喺仲冇死晒神经

我哋嘟有灵知……

《树科诗笺》2025.3.5.粤北韶城沙湖畔

《方言诗学的解构与重构》

——论树科《冇题》的语言革命与精神突围

文\/阿蛋

在当代诗歌创作日益陷入同质化困境的语境下,树科的粤语诗《冇题》以其独特的方言表达与精神姿态,撕开了一道语言革新的裂口。这首诞生于粤北韶城沙湖畔的短诗,以不足三十字的篇幅,构建起极具张力的文本空间,将粤语方言的鲜活生命力与现代诗的精神内核熔铸为一,在方言诗学领域开辟出崭新的艺术维度。

一、方言书写:打破语言霸权的诗学实践

现代汉语诗歌自白话文运动以来,长期以普通话为语言正统,这种语言霸权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诗歌的表现力。树科在《冇题》中大胆启用粤语方言,“冇”“唔”“发噏疯”“话知佢”等极具地域特色的词汇,如同带着岭南湿热气息的方言密码,打破了普通话诗歌书写的既定范式。法国语言学家本维尼斯特曾指出:“语言不仅是交流工具,更是文化思维的载体。”粤语作为保留大量古汉语元素且极具音乐性的方言,其入声字的短促、俚语的鲜活,赋予诗歌独特的韵律与节奏感。

“冇睇边个讲,唔听发噏疯”,这种口语化的表达,摒弃了传统诗歌追求的典雅与工整,以一种近乎粗粝的方式呈现日常话语的真实质感。在粤语文化中,“发噏疯”指无端胡说,“话知佢”则是典型的粤语俚语,意为“管他呢”,这种俚俗化的语言选择,消解了诗歌的精英化倾向,使文本更贴近生活的本真状态。这种方言书写策略,恰似艾略特在《荒原》中对多种语言碎片的拼贴,通过语言的陌生化处理,重构诗歌的意义场域。

二、逻辑解构:反理性叙事的精神图谱

从表面上看,《冇题》的文本似乎缺乏传统诗歌的严密逻辑。诗句以跳跃性的表达,从“冇睇边个讲”的拒绝倾听,到“唔听发噏疯”的否定回应,再到“话知佢几多难为”的漠然态度,最终落脚于“喺仲冇死晒神经,我哋嘟有灵知”的自我肯定,呈现出一种反线性叙事的特征。然而,这种看似松散的逻辑背后,实则隐藏着深层的精神逻辑。

尼采在《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中提出“超人哲学”,强调个体对传统价值的超越与自我意志的觉醒。《冇题》中诗人以拒绝外界话语的姿态,构建起自我精神的堡垒。“唔听发噏疯”不仅仅是对无意义言论的排斥,更是对主流话语霸权的反抗。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外界充斥着各种喧嚣的声音,诗人选择“冇睇边个讲”,正是以一种近乎决绝的姿态,守护内心的纯粹与清醒。“我哋嘟有灵知”中的“灵知”,暗合了诺斯替主义中对内在神圣知识的追求,诗人坚信每个人内心都拥有独立的精神认知,无需依附于外界的评判。

这种反理性叙事,与法国超现实主义诗人布勒东倡导的“自动写作”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超现实主义试图通过打破理性的束缚,释放潜意识的创造力。《冇题》中跳跃的诗句,如同潜意识的碎片,在无序中构建出独特的精神秩序,展现出诗人对自我意识的深度挖掘。

三、精神突围:在困境中坚守自我的生命诗学

“话知佢几多难为,喺仲冇死晒神经”,这句诗以戏谑的口吻道出了面对困境时的坚韧态度。“难为”一词,既指外界施加的压力,也暗喻生活中的种种磨难。在粤语语境中,“冇死晒神经”意为没有完全丧失理智,诗人以一种调侃的方式,表达出在困境中依然保持清醒与抗争的精神。

这种在困境中坚守自我的姿态,与中国古代文人的精神传统一脉相承。屈原在《离骚》中“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展现出对理想的执着追求;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体现出对人格独立的坚守。树科在《冇题》中,以现代的语言与姿态,延续了这种文人精神。在物质主义盛行、精神价值多元的当代社会,诗人通过诗歌宣告:即使面临诸多困境,依然要守护内心的“灵知”,保持自我的精神独立性。

“我哋嘟有灵知”,这一充满力量的结语,将个人的精神坚守升华为群体的精神共鸣。诗人相信,每个人都具备内在的精神觉醒能力,只要不被外界的喧嚣所淹没,就能找到属于自己的精神之光。这种对人性的乐观主义态度,为诗歌注入了温暖而坚定的力量。

四、诗学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