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2章 《二元消解与存在叩问》(1 / 2)

《二元消解与存在叩问》

——论树科《孖》中的粤语诗学建构与哲学超越

文\/元诗

在当代汉语诗歌的版图中,方言写作始终保持着一种倔强的边缘姿态,而粤语诗歌更以其独特的语音系统和语法结构,构建起别具一格的审美空间。树科的《孖》正是一首典型的粤语实验诗作,全诗仅用三十余字,却通过粤语特有的词汇与句法,完成了对传统二元对立思维的解构,并在方言的土壤中培育出存在主义式的哲学思考。这首短诗以其凝练的语言密度和深邃的思想穿透力,展现了方言诗歌不为人知的哲学潜能。

诗歌开篇即以五组粤语特有的对立词组展开:\"食唔食,饱同饿\/闻唔闻,臭同香\/摸唔摸,喺唔系\/听唔听,虚同实\/睇唔睇,有同冇……\"。这些词组在普通话诗歌中难以找到完全对应的表达,尤其是\"喺唔系\"(是不是)、\"有同冇\"(有和没有)等粤语独有结构,不仅带来了语音上的陌生化效果,更在认知层面制造了思维裂隙。诗人刻意选用这些扎根于粤语日常生活的词汇,却赋予它们超越日常的哲学重量。这种对方言材料的提炼与升华,令人想起海德格尔对\"此在\"(dase)的思考——只有回到最本真的语言家园,才能触及存在的本质。

《孖》的标题本身就是一个精妙的诗眼。\"孖\"在粤语中意为\"双生\"、\"成对\",这个字眼既暗示了诗歌中反复出现的对立结构,又暗含了这些对立面之间不可分割的共生关系。诗人通过五组\"动作-状态\"的排列,构建了一个感官认知的闭环:从味觉(食)到嗅觉(闻),再到触觉(摸)、听觉(听),最后到视觉(睇),几乎涵盖了人类感知世界的主要途径。这种编排绝非随意为之,而是暗合了现象学\"回到事物本身\"的认知路径——通过悬置(epoché)先入为主的判断,直接面对感知经验。

诗歌的转折出现在后半部分:\"真同假,真嘅假\/一同二,三嘟尽\/天同地,人神共……\"。这里,诗人的思考从具体的感官经验跃升至抽象的哲学思辨。特别值得注意的是\"真嘅假\"这一粤语表达,其中\"嘅\"作为粤语特有的结构助词(相当于普通话的\"的\"),在语音上制造了\"真\"与\"假\"的粘连效果,暗示了真与假并非截然对立,而是相互包含、相互转化的辩证关系。这种表达在普通话中难以实现同等密度的语义压缩,展现了粤语在表现哲学思辨时的独特优势。

\"一同二,三嘟尽\"这一句更是全诗的点睛之笔。\"嘟\"是粤语中表示\"都\"、\"全部\"的副词,这个看似口语化的词汇在此处却承载了深刻的道家思想。诗句暗合《老子》\"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宇宙生成论,却又通过\"嘟尽\"二字暗示了万物归一的循环观。诗人用最地道的粤语词汇,表达了最东方的哲学智慧,实现了方言与玄思的完美融合。这种表达方式令人想起维特根斯坦的名言:\"语言的界限就是世界的界限\"——粤语在这里不仅是一种交流工具,更是一种独特的思维方式。

在诗歌的结尾处,\"天同地,人神共……\"以省略号收束,留下悠长的余韵。这个未完成的句子,通过粤语特有的\"共\"字(在普通话中常需用\"共同\"等双音节词表达),既简洁又富有张力,暗示了天、地、人、神四元的交融状态。这种表达方式与荷尔德林\"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的浪漫主义情怀形成跨时空的呼应,却又带有粤语文化特有的务实与含蓄。诗人通过对方言语法的精准把握,实现了对海德格尔\"天地人神\"四重整体(Geviert)的本土化诠释。

从诗学传统看,《孖》的创作明显受到中国古典绝句的影响,尤其是王梵志、寒山等唐代白话诗僧的启发。这些诗人常以日常语言表达佛理禅机,而树科则以现代粤语延续了这一传统。但与古典诗歌不同,《孖》完全摒弃了格律与意象的束缚,纯粹依靠方言词汇的内在张力和哲学概念的相互碰撞来构建诗意。这种\"去意象化\"的尝试,使诗歌更接近西方现代主义诗歌的抽象表达,却又保留了东方哲学的思维特质。

从语言哲学角度审视,《孖》展现了方言写作对抗普通话霸权的重要价值。在标准语日益同质化的今天,粤语等方言保留了汉语的多样性与活力。诗中\"真嘅假\"这样的表达,在普通话中必须扩展为\"真实的假\"或\"真的假\",失去了原句中的紧凑与模糊美。粤语通过其独特的语法结构和词汇系统,为汉语诗歌开辟了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