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阳嘅我哋》(粤语诗)
文/树科
日出喺光,日落喺床
向日葵啦,夜来香哈
我哋大家嘟系咁嘅样……
我哋嘟唔好黑暗
眯埋对眼噈瞓咗
个个钟意嘅明亮……
仲有噈系我哋嘅呼吸
呼吸,嘟有方向……
《树科诗笺》2025.4.13.粤北韶城沙湖畔
《明暗交织处的生命诗学》
——论树科《阴阳嘅我哋》的多维镜像
文/阿蛋
在当代诗歌的广袤星空中,树科的《阴阳嘅我哋》宛如一颗独特的星辰,以粤语方言为载体,用简洁而富有韵味的笔触,勾勒出生命存在的复杂图景。这首创作于2025年4月13日粤北韶城沙湖畔的诗歌,看似以直白的语言描绘日常景象,实则蕴含着对人性、生命以及光明与黑暗关系的深邃思考,在语言形式与思想内涵的碰撞中,构建起独特的诗学空间。
一、方言诗韵:语言形式的在地化表达
粤语作为极具特色的方言,承载着岭南地区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语言魅力。树科在《阴阳嘅我哋》中大胆运用粤语词汇与语法,使诗歌具有鲜明的地域色彩和浓郁的生活气息。“日出喺光,日落喺床”中的“喺”字,是粤语中表示“在”的常用词,简洁而生动地描绘出昼夜交替的日常场景;“眯埋对眼噈瞓咗”一句,“眯埋”“噈”等粤语词汇的运用,将人们面对黑暗时闭眼入睡的动作刻画得栩栩如生,充满生活的质感。
这种方言的运用,打破了传统诗歌语言的规范性,赋予诗歌独特的韵律和节奏。粤语本身具有九声六调,声调丰富,在诗歌朗诵时,不同声调的起伏变化,形成了独特的音乐美。同时,方言作为地域文化的载体,使诗歌更贴近当地民众的生活经验,增强了诗歌的感染力和亲和力。正如赵元任在《现代吴语的研究》中强调方言对于地方文化的重要性,树科的粤语诗正是通过方言的运用,扎根于粤北文化土壤,展现出独特的语言生命力。
从诗歌发展的历史脉络来看,方言入诗并非新鲜事物。古代《诗经》中的“十五国风”,便是各地民歌的汇集,其中大量运用方言词汇和表达方式,生动地反映了当时不同地区的风土人情和社会生活。现代诗人中,也有许多尝试将方言融入诗歌创作,如韩东、于坚等,他们通过方言的运用,拓展了诗歌的语言边界,使诗歌更具个性和特色。树科的《阴阳嘅我哋》在这一传统的基础上,进一步挖掘粤语的独特魅力,为当代诗歌的语言创新提供了新的思路。
二、意象矩阵:光明与黑暗的哲学对话
诗歌中“光”与“黑暗”的意象构成了核心的意象矩阵,引发读者对生命本质的哲学思考。“日出喺光,日落喺床”,简单的十个字,将光明与黑暗的交替与人类的日常生活紧密相连。日出带来光明,象征着希望、活力与行动;日落陷入黑暗,代表着休息、沉静与未知。这种自然现象的循环,暗示着生命的节奏与规律。
“向日葵啦,夜来香哈”,这组对比鲜明的植物意象,进一步深化了光明与黑暗的主题。向日葵始终追逐着阳光,是光明与积极向上的象征;夜来香则在夜晚绽放,散发芬芳,代表着黑暗中的美丽与神秘。它们如同人类的两面,既有向往光明、追求美好的一面,也有在黑暗中沉淀、探索的时刻。这种意象的并置,使诗歌摆脱了简单的二元对立思维,展现出生命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在文学史上,“光”与“黑暗”的意象被众多诗人反复运用。古希腊神话中,普罗米修斯盗火给人类带来光明,象征着人类对知识和文明的追求;但丁在《神曲》中,通过描写地狱、炼狱和天堂的黑暗与光明,展现了人类灵魂的救赎之旅。树科的《阴阳嘅我哋》在继承这些经典意象的基础上,赋予其新的内涵,将目光聚焦于普通人的日常生活,使抽象的哲学概念变得具体可感。
三、情感共鸣:集体意识的诗性书写
“我哋大家嘟系咁嘅样”“我哋嘟唔好黑暗”,诗中反复出现的“我哋”(我们),强调了一种集体意识。这种集体意识并非简单的群体认同,而是对人类共同情感和生命体验的深刻洞察。面对光明与黑暗,人们有着共同的喜好与恐惧,都向往明亮,厌恶黑暗。这种情感的共鸣,打破了个体之间的界限,使读者在诗歌中看到自己的影子。
“个个钟意嘅明亮”,“个个”(个个)一词进一步强化了这种集体性。它表明对光明的追求是人类普遍的心理需求,无论是谁,都渴望在光明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