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8章 《虚实相生间的存在之思》(2 / 2)

从物理学的角度来看,现代宇宙学认为宇宙在诞生之初是一个奇点,体积无限小而密度无限大。诗人用“细”来描述宇宙,或许正是对宇宙起源这一科学理论的诗意化表达。同时,“细”也暗示着宇宙的本质并非我们肉眼所见的表象,而是蕴含在微观层面的奥秘。正如庄子所说:“至大无外,谓之大一;至小无内,谓之小一”,在微观与宏观的尺度转换中,宇宙的“细”与“永恒”形成了奇妙的统一。

“亘古永恒”则指向时间的维度。在时间的长河中,宇宙始终保持着其存在的本质,无论经历多少变迁,它依然是那个“亘古永恒”的存在。而“我哋嘟喺亘古永恒嘅!”这一句,将人类的存在与宇宙的永恒相连接,赋予了人类存在以超越个体生命的意义。诗人认为,虽然人类个体的生命短暂,但作为人类整体,我们与宇宙一样,都具有永恒的属性。这种对时空的重新诠释,使诗歌超越了个体生命的局限,上升到对人类存在本质的哲学思考。

四、诗学结构的解构与重构:非线性思维的诗性表达

《我哋嘅宇宙》在诗学结构上呈现出明显的解构特征。诗歌没有传统诗歌的押韵、对仗等形式规范,也没有明确的叙事线索或情感脉络,而是以片段式、跳跃性的语言组合,构建起一个充满不确定性的诗学空间。这种结构上的自由,与诗歌所表达的哲学思想相呼应,体现了对传统诗学秩序的挑战与突破。

在现代诗学理论中,解构主义强调对文本结构的颠覆和重组,认为文本的意义并非固定不变,而是在读者的解读过程中不断生成。《我哋嘅宇宙》正是通过这种解构性的诗学结构,打破了读者对诗歌的常规期待,迫使读者在碎片化的语言中寻找意义的关联。例如,诗歌中“冇信息差,有0同埋1”与前后诗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并不明确,读者需要在反复阅读和思考中,才能理解诗人将科技元素引入诗歌的意图,以及它与诗歌整体哲学主题的联系。

同时,诗歌的非线性结构也反映了现代思维方式的转变。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人们的思维不再局限于线性的、因果的逻辑关系,而是呈现出多元化、网络化的特征。《我哋嘅宇宙》通过这种非线性的诗学结构,捕捉到了现代思维的特质,以诗性的方式表达了对世界的认知和理解。

五、存在主义的诗学回响:人类在宇宙中的位置与意义

从存在主义的视角来看,《我哋嘅宇宙》探讨的核心问题是人类在宇宙中的位置与意义。存在主义认为,人是被抛入这个世界的,存在先于本质,人需要通过自己的选择和行动来赋予生命以意义。在诗歌中,“我哋嘅有,喺宇宙嘅冇……”这一表述,暗示了人类的存在是在宇宙的虚无背景下产生的,我们需要在虚无中寻找和构建属于自己的“有”。

诗人强调“我哋嘟喺亘古永恒嘅!”,这并非是对人类个体永生的幻想,而是对人类作为一个整体,在宇宙中具有永恒价值的肯定。人类通过创造文化、艺术、科学等,将自己的存在融入到宇宙的永恒之中。正如萨特所说:“人注定是自由的,他必须对自己的一切行为负责。”在《我哋嘅宇宙》中,人类的自由与责任体现在我们对存在意义的主动追寻和构建上。

结语

《我哋嘅宇宙》以独特的粤语方言、辩证的意象、悖论式的时空书写、解构性的诗学结构和深刻的存在主义思考,构建起一个充满张力与奥秘的诗学世界。这首短诗犹如一把钥匙,打开了我们对宇宙、存在、语言等哲学命题的重新思考之门。在当代诗歌创作日益多元化的背景下,《我哋嘅宇宙》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将方言特质、哲学思考与现代诗学相结合的成功范例。它提醒我们,诗歌不仅是情感的表达,更是对世界本质的探索和追问。当我们在虚实相生的诗行中穿行时,或许能够更深刻地理解人类在宇宙中的位置与意义,以及诗歌作为一种艺术形式所具有的无限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