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人树科选择用粤语表达哲学思考,不仅是对语言多样性的扞卫,更是对方言所承载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的坚守。正如文化理论家雷蒙·威廉斯所说:\"语言不仅是交流系统,更是整个生活方式的体现。\"
诗中\"我哋\"(我们)的反复使用,强化了粤语社群的集体认同感。在普通话占据主导地位的文学场域中,粤语诗歌创造了一个独特的文化空间,让粤语使用者能够找到自己的声音和表达方式。这种表达不是封闭的,而是通过方言的独特性,触及了人类共同的情感与思考。诗歌最后提出的问题\"你谂谂,系唔系\"(你想想,是不是),既是对粤语读者的亲切呼唤,也是对所有读者的普遍邀请,体现了方言诗歌的开放性和包容性。
《冇有有冇》还展现了粤语与古汉语的血脉联系。诗中\"德道\"一词的用法,明显受到古文\"道德\"倒装的影响;\"慈悲\"作为佛教用语,在粤语中的保留也比普通话更为完整。通过这些词汇选择,诗人无意中展示了粤语作为古汉语\"活化石\"的语言学价值。法国哲学家德勒兹曾提出\"小文学\"(orliterature)的概念,指少数族群用主流语言创作时产生的颠覆性力量。粤语诗歌则可被视为一种\"小文学\"的变体——用非标准化的汉语变体创作,反而能够打破常规,产生新的表达可能。
综合以上分析,《冇有有冇》虽然语言简练,却蕴含了丰富的诗学价值和思想深度。这首诗成功地将粤语的独特性转化为诗歌的优势,在\"有\"与\"冇\"的辩证中探讨了存在与认知的根本问题。它证明方言不仅不会限制诗歌的深度和广度,反而能够为诗歌带来新鲜的活力和独特的视角。在文化同质化日益严重的今天,这样的方言诗歌创作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它提醒我们,真正的普遍性不是通过消除差异来实现的,而是通过尊重和包容差异来达成的。
树科的《冇有有冇》通过粤语这一地方性语言,探讨了具有普遍意义的存在问题,实现了从方言到哲学的跨越。这首诗的存在本身,就是对\"冇有有冇\"这一问题的生动回答——在看似\"冇\"(无)的方言表达中,恰恰\"有\"着最丰富的诗意和哲思。它告诉我们,诗歌的力量不仅在于说什么,更在于如何说;不仅在于表达的内容,更在于表达的载体。在这个意义上,粤语诗歌不仅是一种地方文化的表达,更是整个汉语诗歌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精神家园中不可或缺的一道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