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9章 《论树科<商场?迷宫?天堂嘅公交车站?>的多维镜像》(1 / 2)

《商场?迷宫?天堂嘅公交车站?》(粤语诗)

文\/树科

去大医院,呢度系广场?

喺门诊部大楼嘅广场,无疑!

车水马龙,人山人海……

门诊大厅,队伍齐整,纪律严明

同个阵排队购物嘅,别无二致

人流似水,塞过商场……

企嘅,坐嘅,踎嘅,瞓嘅……

笑嘅,叫嘅,闹嘅,哭嘅……

我迷惘呢度嘅千姿百态……

\"别挤我,这里是公共场所!\"

\"对!这里是公交车站:天堂前站!\"

我听咗,想笑,嘟想哭……

《树科诗笺》2025.5.2.粤北韶城沙湖畔

《解构与重构:论树科<商场?迷宫?天堂嘅公交车站?>的多维镜像》

文\/阿蛋

在当代诗歌的版图中,方言写作始终是一块充满争议与魅力的飞地。树科的粤语诗《商场?迷宫?天堂嘅公交车站?》以独特的语言质地与深刻的现实观照,打破了诗歌创作的常规范式,构建起一座充满隐喻与张力的语言迷宫。这首创作于2025年5月2日粤北韶城沙湖畔的诗作,犹如一面棱镜,折射出医院场景中人性的复杂图景与社会现实的多棱面相。

一、粤语方言:语言的在地性与诗性突围

方言作为地域文化的活化石,承载着独特的情感记忆与文化密码。树科在诗中大量运用粤语词汇,如“呢度”“企”“踎”“瞓”等,使诗歌充满浓郁的岭南气息。这种语言选择并非简单的地域标识,而是对标准化语言霸权的一种反抗。正如本雅明在《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中所言,“每一种语言都有其独特的表达方式和感知世界的方式”,粤语的使用赋予诗歌鲜活的生命力,让读者仿佛置身于粤语文化的语境之中。

粤语的语音语调也为诗歌增添了独特的音乐性。粤语九声六调的丰富变化,使得诗歌在朗读时呈现出抑扬顿挫的节奏感。例如“车水马龙,人山人海”“人流似水,塞过商场”等语句,通过粤语的发音,强化了诗歌的韵律美,同时也与诗歌中所描绘的嘈杂、拥挤的场景形成呼应。方言的运用,让诗歌不再是高高在上的艺术符号,而是贴近生活、充满烟火气的语言表达。

然而,方言写作也面临着传播与理解的困境。对于非粤语地区的读者来说,部分词汇可能造成理解障碍。但这种“陌生化”效果,恰恰是诗歌魅力的一部分。正如什克洛夫斯基提出的“陌生化”理论,诗歌通过打破读者的语言习惯,迫使读者以全新的视角去感知和理解文本。在这首诗中,粤语的使用不仅没有阻碍诗歌的表达,反而成为一种独特的审美体验,让读者在破解语言密码的过程中,更深入地体会诗歌的内涵。

二、意象的叠合与意义的增殖

诗中“商场”“迷宫”“公交车站”“天堂前站”等意象的并置与转换,构成了一个充满张力的意象群。这些意象并非简单的场景描述,而是蕴含着深刻的社会隐喻。“商场”代表着消费社会的物欲横流,人们在其中追逐物质利益,形成整齐划一的购物队伍;“迷宫”则象征着医院场景的复杂与混乱,人们在其中迷失方向,不知何去何从;“公交车站”是公共空间的典型代表,人们在此短暂停留,等待下一段旅程;而“天堂前站”则将医院与生死联系起来,赋予场景一种宗教般的神圣与悲壮。

这些意象的叠合与转换,打破了传统诗歌意象单一指向的局限,使诗歌的意义呈现出开放性和多义性。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如同置身于一个充满谜题的迷宫,需要不断解读和思考才能接近诗歌的内核。例如,“门诊大厅,队伍齐整,纪律严明\/同个阵排队购物嘅,别无二致”,通过将医院排队与商场购物进行类比,揭示了现代社会中人们行为模式的同质化,无论是追求健康还是物质享受,都陷入了一种机械的秩序之中。

意象的转换还体现了诗人对现实的解构与重构。从“商场”到“迷宫”,再到“公交车站”“天堂前站”,意象的内涵不断深化,诗歌的主题也从对现实场景的描述,逐渐转向对生命、死亡、社会等宏大命题的思考。这种意象的动态变化,使诗歌具有了一种叙事性,仿佛一部微型的社会纪录片,记录下现代社会中人们的生存状态。

三、情感的悖论与人性的观照

诗中“我迷惘呢度嘅千姿百态”“我听咗,想笑,嘟想哭”等语句,生动地展现了诗人复杂的情感体验。这种情感的悖论源于医院场景中人性的矛盾与挣扎。医院作为一个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