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3章 《<中国,中囻,热头永不落>组诗意象建构与精神图谱》(1 / 2)

《中国,中囻,热头永不落》(粤语诗·组诗)

文/树科

北京,城楼,广场

天坛,天心石:

中囻嘅中心

人民嘅心中;

世界嘅中心

人类嘅向心;

金山,金山

金山嘅热头永不落……

《长城》

神高,神大,神圣

好似喺红领巾

仲似喺锦丝巾

梗似喺军腰带……

《珠峰》

山巅,山尖,山心

中囻人嘅骄傲

世界人嘅头脑……

《黄河》

泥沙滔滔,金色滚滚

华夏儿女嘅血脉

八荒山海嘅魂魄……

《祖国》

你嘅乡土

佢嘅国土

我哋屋企

我哋屋地

仲有几多屋地……

《树科诗笺》2025.5.6.粤北韶城沙湖畔

《论树科<中国,中囻,热头永不落>组诗的意象建构与精神图谱》

文/阿蛋

在当代诗歌创作的多元语境中,树科的《中国,中囻,热头永不落》组诗以独特的粤语方言为载体,突破了传统诗歌语言的桎梏,构建起别具一格的诗意空间。这组诗歌通过对北京、长城、珠峰、黄河等极具中国特色意象的书写,将个体情感与民族精神熔铸一炉,在历史与现实、地域与世界的交汇点上,勾勒出一幅雄浑壮阔的精神图谱。

一、方言入诗:语言的在地性与诗性重构

诗歌语言的选择往往决定着作品的气质与内涵。树科大胆采用粤语方言进行创作,使诗歌呈现出浓郁的在地性特征。粤语作为中国南方重要的方言之一,承载着深厚的地域文化底蕴,其独特的发音、词汇和语法结构,为诗歌注入了鲜活的生命力。在组诗开篇《中国,中囻,热头永不落》中,“嘅”“仲”等粤语虚词的运用,不仅使诗歌读起来朗朗上口,更营造出一种亲切、质朴的语言氛围,拉近了读者与诗歌的距离。

这种方言入诗的创作方式,打破了现代汉语诗歌语言的单一性,实现了诗性的重构。正如美国诗人罗伯特?弗罗斯特所说:“诗歌是翻译中失去的东西”,方言诗歌在保持语言原始韵味的同时,也保留了地域文化的独特密码。树科的粤语诗,让读者感受到了不同于普通话诗歌的语言魅力,使诗歌成为了地域文化的鲜活载体。从语言学的角度来看,方言的运用拓展了诗歌的语言边界,丰富了诗歌的表现形式,为当代诗歌创作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二、意象矩阵:文化符号的多维阐释

组诗中,树科精心选取了一系列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意象,构建起一个庞大而有序的意象矩阵。北京、长城、珠峰、黄河等意象,不仅是地理概念,更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承载着数千年的历史记忆与文化积淀。

在《中国,中囻,热头永不落》中,北京的“城楼”“广场”“天坛”“天心石”等意象,被赋予了多重象征意义。“中囻嘅中心/人民嘅心中;/世界嘅中心/人类嘅向心”,诗人通过空间维度的层层递进,将北京从地理中心升华到精神中心的高度,展现出中国在世界舞台上的重要地位以及中华民族的凝聚力。这种对北京意象的阐释,与艾青在《我爱这土地》中对土地意象的深情书写异曲同工,都表达了诗人对祖国深沉的爱。

《长城》一诗中,长城被比作“红领巾”“锦丝巾”“军腰带”,这些比喻新颖独特,从不同角度展现了长城的特质。“神高,神大,神圣”,诗人用简洁有力的语言,强调了长城的神圣性。长城作为中华民族的精神图腾,在树科的笔下,既具有庄严神圣的一面,又充满了生活气息,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这与王昌龄“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中对长城的历史书写形成对比,展现出长城意象在不同时代的不同解读。

《珠峰》以“山巅,山尖,山心”起笔,突出珠峰的高耸与核心地位,将其视为“中囻人嘅骄傲/世界人嘅头脑”。珠峰作为世界最高峰,象征着人类对极限的挑战与超越,诗人借此表达了中华民族的自豪与自信,以及对人类智慧和勇气的赞美。

《黄河》中“泥沙滔滔,金色滚滚”的描写,生动展现了黄河的磅礴气势。黄河被喻为“华夏儿女嘅血脉/八荒山海嘅魂魄”,深刻揭示了黄河在中华民族发展历程中的重要作用,它不仅是孕育中华文明的摇篮,更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这与李白“黄河之水天上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