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见到外人,更何况是这样一群“特殊”
的姑娘。
她们是来做什么的?是上面派来的工作组吗?能待多久?能帮上什么忙?大家心里都打着鼓。
“我还记得林薇队长第一次跟我们说话的样子,”
刘大娘的记忆清晰得仿佛就生在昨天,“她站在村头那块大碾盘上,声音清亮,一点也不怯场。
她说:‘乡亲们,我们是林薇小队,是来帮助大家建设家乡,过上好日子的!
’”
当时,很多人心里是不信的。
好日子?那是多么遥远的一个词啊!
祖祖辈辈都这么过来了,几个年轻姑娘能掀起什么风浪?
但很快,林薇小队就用她们的行动,打消了乡亲们的疑虑,也一点点温暖了大家冰封已久的心。
她们没有住在村里仅有的、条件稍好的村支部办公室,而是自己动手,在村边的空地上搭起了简易的帐篷。
她们拒绝了乡亲们勉强凑出来的粗粮细粮,坚持和大家同吃同住,一起下地干活。
“她们刚来那会儿,可真把我们吓坏了!”
张婶,村里有名的快嘴,此刻声音也低沉下来,带着浓浓的不舍,“那些细皮嫩肉的城里姑娘,哪干过咱们这地里的粗活啊!
林薇队长带头,拿起锄头就下地。
那时候地刚化冻,硬得像石头,她们手上磨出了血泡,也不哼一声,晚上就在帐篷里用针挑破,第二天照样干!”
“还有晓燕姑娘,”
一位大爷补充道,“就是那个戴眼镜,看起来斯斯文文,像个学生娃的姑娘。
她是小队里的技术员,带来了新的种子和耕作方法。
为了改良土壤,她带着我们去山里找腐殖土,去河边挑沙子,手把手地教我们怎么沤肥,怎么合理密植。
有一次下大雨,她为了抢救试验田里的秧苗,摔进了泥坑里,浑身湿透,了高烧,硬是撑着不肯休息。”
“小芸姑娘心最细,”
刘大娘抹了抹眼角,“她看村里好多孩子不上学,就在帐篷旁边腾出一块地方,用木板搭了个简易的桌子,给孩子们上课。
她自己掏钱买课本、买铅笔。
我家小石头,那时候才五岁,天天追在小芸姑娘屁股后面‘老师、老师’地叫。”
乡亲们你一言,我一语,记忆的闸门一旦打开,那些曾经的画面便如同潮水般涌现出来。
她们不仅仅是来干活的,更是来带来希望和知识的。
林薇队长不仅带领大家改良土地,开垦荒地,还敏锐地现了青玉坊潜在的优势——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