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1章 卸甲归朝一(1 / 3)

羟县大战尘埃落定,满清军残部如丧家之犬般丢盔弃甲退守燕山以北,沿途散落的盔甲、兵器与粮草绵延数里,狼狈之态尽显。此战惨败的消息如风般席卷漠南草原,彻底打破了各部族对满清的臣服。

合束、同罗等实力较弱的部族率先反应,紧急派遣使者带着精心筹备的厚礼,数百匹健壮的战马、上千斤风干牛羊肉以及色彩斑斓的兽皮,昼夜兼程赶赴营州,见到谭威时恭敬跪拜,言辞恳切地恳请归附。

察哈尔、土默特等根基深厚的大族虽未派使者亲赴营州,却也通过边境贸易渠道传递出明确的善意信号,不仅全面停止了与满清的盐铁、粮食交易,还主动清剿了境内依附满清的残余势力,以实际行动默认了圭圣军对内蒙走廊的绝对掌控权。

至此从黄河北岸一直延伸到戈壁边缘的广袤漠南地域,尽数匍匐在圭圣军的五色旗下,这条连接满清腹地与西域的战略要道,终于牢牢掌握在谭威手中。

远在盛京的皇太极听闻齐尔朗率领的数万八旗精锐全军覆没,气得当场呕出一口鲜血,卧病在床多日不起。病榻之上,他强撑着虚弱的身体,紧急下令从辽东各旗抽调兵力,全力填补辽北防务空缺,生怕圭圣军趁势北上直逼盛京。

可此时的满清军中,早已不复往日的团结一心,派系裂痕日益明显。自多尔衮战死、齐尔朗战败失势后,八旗内部各旗主与将领为争夺有限的军权明争暗斗,互不相让。不少将领为了在满清占据势力,竟刻意避开明军的锋芒,专挑草原上毫无抵抗能力的弱小部落下手,屠杀手无寸铁的老弱妇孺后,割下首级冒充战功上报朝廷。

皇太极虽洞悉这些将领的卑劣行径,却因身体日渐衰弱、无力整顿军纪,只能无奈默认这种自欺欺人的闹剧,清军队的整体战力与军心士气,在无休止的派系内耗中悄然下滑。

谭威独自立于营州城楼的了望塔上,望着漠南草原方向绵延不绝的天际线,心中却没有丝毫大胜后的喜悦,反而充满了难以言说的忧虑。

他最初制定的战略计划,仅仅是肃清晋北地区那些依附满清的漠南部族,削弱满清的侧翼羽翼,巩固羟县一线的防御阵地,从未想过能一举击溃数万装备精良的八旗军,意外平定整个漠南。这份远超预期的战果,在他看来并非全然是好事,崇祯皇帝素来对手握重兵的边将心存猜忌,如今自己掌控着漠南千里疆土与数万精锐,难免会引起朝廷的忌惮与怀疑。

为了化解这潜在的危机,谭威连夜在书房提笔写就奏折,字斟句酌地禀报羟县之战的经过,在措辞上刻意将此战描述为“满清裹挟漠南蒙古数万之众大举来犯,圭圣军将士在羟县固守后试探出击,凭借敌军内部矛盾,历经数日挑拨巧战,才侥幸击退敌军,保全北疆”,巧妙弱化了主动出击的战略意图,着重强调此战的被动性与敌军的内部冲突,只求能让朝廷放下对自己的戒备之心。

奏折送走后,谭威并未留在营州府衙静养,而是亲自率领一支亲兵卫队启程,前往营州、塘州、羟县等刚收复或巩固的重要城池巡视。

每到一地,他首要之事便是前往阵亡将士的墓园,在刻满牺牲将士名字的巨大石碑前,亲手点燃三炷香,肃立良久,轻声向英灵们诉说着漠南平定的消息,告慰他们的牺牲没有白费。

随后又会深入伤残军士的营房,挨个看望受伤的士兵,亲手为他们发放抚恤金和慰问品,握着那些布满伤痕、甚至失去肢体的手,反复叮嘱随军医官务必悉心照料,让他们能安心养伤、早日康复。

除了这些收心之举,谭威心中确也真实的敬重老卒,他清楚的明白今日的胜利来之不易,每一寸土地的背后,都是无数将士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这场巡视前前后后持续了整整一个月,直至各地的防务部署、将士抚恤以及地方治理等各项事宜全部安排妥当,他才带着满身疲惫返回营州。

回到营州大营不过几日,驻府便传来了令人欣喜的消息,穆莱顺利诞下一名女婴。谭威得知消息后,平日里总是紧绷的脸上瞬间露出了罕见的柔和笑容,他第一时间从军营回内院产房,小心翼翼地走到床边,看着襁褓中那个闭着眼睛、粉嫩可爱的小生命,心中充满了初为人父的喜悦与激动。

想起自己前三个子女出生时,都因在外领兵征战而未能亲近,他心中满是对家人的愧疚。这一次他算是正经的待产而守,早已为女儿取名“谭薇薇”,寓意着平安、顺遂与温柔,希望女儿能在远离战火的和平环境中健康快乐地长大。

为了弥补对家人的亏欠,谭威当即下令闭门谢客,军中的各项军事要务暂时托付给徐悠、赵国强等几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