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51章 审视、抉择(1 / 2)

两大百亿工业项目的顺利推进,如同给阳城的经济引擎注入了强劲的双核动力,尤其是源清医药的意向落地,使得正在建设中的千亿级医疗产业园生态链更为完整,吸引力倍增。

一期八千亩园区初具规模,二期万亩土地已完成平整,三期更宏大的蓝图正在规划中,一个辐射区域、影响全国的医疗健康产业高地雏形已现。

华侨重工的加入,则补上了高端装备制造的短板,为阳城的工业脊梁增添了沉甸甸的砝码。

常委会上,关于迎接两大企业考察的部署细致而周密,一切都在为这场关乎城市未来的“大考”做准备。

然而,市委书记宋江的思绪,并未完全沉浸在这工业文明的喧嚣之中。在他的发展蓝图上,阳城绝不能是一条腿走路的巨人。

在推动工业飞跃的同时,他始终惦记着那片更为广袤却相对滞后的乡土,特别是定远、木漳、五城这三个发展不平衡的县。

“共同富裕,一个都不能掉队。”这不是一句口号,而是沉甸甸的政治责任和发展良知。

医疗产业园越做越大,对优质中药材的需求将是海量的。年初的方案曾倾向于将药材种植基地放在自然条件更优越、农业基础更好的洪阳市。这在技术上无可厚非,但却让宋江陷入了深思。

洪阳市本身经济实力较强,这个项目对他们而言,是锦上添花。

但对于地理位置偏僻、资源匮乏、发展长期滞后的木漳、定远、五城三县来说,一个规模化、产业化的药材种植基地,无疑是雪中送炭,是可能改变一县命运、带动万千农户增收致富的支柱产业!这不仅是经济账,更是政治账、民生账。

于是,在紧锣密鼓的工业招商间隙,宋江亲自带队,率领农业局、林业局、市场监管局(整合原药监、工商职能)、以及省农科院的专家团队,风尘仆仆地深入三县的田间地头、山林沟壑。

他们的车队在崎岖的山路上颠簸,他们的脚步踏过湿润的泥土。宋江不再是坐在会议室里听汇报的书记,他俯下身抓起一把土壤仔细捻搓,向老农询问作物的习性;

他钻进山林,考察植被和生态;他深入农家,了解农民的收入结构和真实想法。

农科院的专家们更是利用专业设备,对不同地块的土质、ph值、有机质含量、水源状况进行了初步勘测和取样。

这一整天的实地调研,辛苦却无比充实。宋江的忧虑在考察中逐渐具体化:三县的自然环境确实适合多种道地药材的生长,这是优势。但劣势同样明显:土地碎片化严重,传统小农思想根深蒂固,对土地流转心存疑虑;

青壮年劳动力大量外出,留守的老农对新技术接受慢;缺乏龙头企业和合作社带动,市场销路没有保障;

启动资金和技术指导更是巨大缺口。传统农业模式与现代化规模种植之间的冲突,在这里体现得淋漓尽致。

调研结束,宋江立即指示市委办牵头,结合各部门和专家的意见,尽快形成一份详实的调研报告,并要求农科院提供一份科学的土壤成分及适宜药材种植的分析报告,为市委决策提供最坚实的依据。

他刚回到办公室,还没来得及喝口水,木漳县的县委书记张工民和县长张摇光就跟了进来。

宋江脸上掠过一丝不悦,他喜欢下沉一线,但不喜欢

“不是说了不用你们跟着吗?怎么还追到办公室来了?”宋江的语气带着批评。

两人面露尴尬,张工民连忙解释道:“书记,我们主要是送送您,另外……也确实有些工作想当面跟您汇报一下。”

宋江指了指沙发让他们坐下,耐着性子听。张工民的汇报基本在预料之中,多是强调木漳县地理位置的劣势、资源的匮乏、历史的欠账(特别是提及几年前那场震惊省里的两村械斗带来的长期负面影响),以及虽然“党员承诺制”带来了政治声誉,但经济发展依旧步履维艰,着名的土城村名声在外却产业空虚。

听着这些近乎“诉苦”的陈述,宋江的眉头越皱越紧。他抬手打断了张工民的话,语气变得严肃而深刻:

“工民同志,摇光同志!机会,从来不是等来的,更不是靠诉苦诉来的!是靠自己去发现、去争取、去创造的!木漳发展困难,客观因素确实存在,但这是全部理由吗?我看未必!根本问题在于思想!在于你们领导干部的思想有没有真正解放出来!”

他站起身,走到窗前,背对着两人,声音沉缓却字字千钧:“你们有没有深入思考过,为什么同样的政策,别的县能抓住机遇,木漳就不行?为什么‘党员承诺制’这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