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0章 此言何意(1 / 2)

永春侯的目光与杨晚清在空中短暂交汇,他嘴角的笑意更深,看似温和无害,吐出的字句却如同惊雷,在寂静下来的宴客厅中炸响。

“陛下容禀。前些时日,有一个面上带着伤的可怜妇人,敲开了我永春侯府的大门。

她自称是皇贵妃娘娘您早年失散的贴身丫鬟,说是因意外失了记忆,流落在外多年,近日才侥幸恢复,忆起旧主。可她一介草民,无法入宫,便辗转寻到了臣的府上。”

他微微一顿,环视了一下四周被这消息吸引的众人,继续道。

“想必陛下也知晓,当年臣的父亲与皇贵妃娘娘的父亲颇有几分渊源。这妇人便想着,或许臣能将她引荐到娘娘面前,让她能重回旧主身边伺候。”

“臣当时不敢轻信,怕有人冒名行骗,便着人暗中查访她所言虚实。这一查之下,竟发现她所言……似乎非虚。”

说到这,永春侯的语气带着恰到好处的困惑和担忧,“臣便如实告知她,皇贵妃娘娘当时正在梵音寺为陛下祈福。想着她既真是娘娘的故人,便派了府中一位管事,护送她前往梵音寺寻主。”

说到这,他的声音陡然低沉下来,带着一丝沉重。

“然而,奇怪的是,自那妇人离开臣府上,前往梵音寺之后,便如同石沉大海,再无半点音讯!”

“更蹊跷的是,连臣派去护送她的管事,也一并……人间蒸发了!”

永春侯抬起头,目光直直望向脸色面无表情的杨晚清,一字一句地问道。

“臣百思不得其解,心中甚是忧心。不知……皇贵妃娘娘在梵音寺祈福期间,可曾见过这样一位脸上有伤疤的故人?”

整个宴会厅落针可闻。所有的目光,包括皇帝骤然变得锐利如鹰隼般的视线,都聚焦在皇贵妃杨晚清的脸上。

皇帝缓缓开口,声音低沉,听不出情绪,却带着无形的压力。

“爱妃,”

他侧过头,看着杨晚清,“永春侯所言……你可曾见过此人?”

杨晚清闻言,精致的柳眉微蹙,脸上恰到好处地浮现出诧异之色,目光转向永春侯,带着一丝不解和上位者被打扰的不悦。

“永春侯此言何意?”

她的声音清冷,清晰地回荡在寂静的宴厅中。

“本宫在梵音寺期间,因身体抱恙,一直静心休养,除却为陛下祈福诵经,并未接见任何外客。更从未听闻,侯府曾派人前来与本宫言说此事。”

她微微一顿,目光锐利了几分,带着审视看向永春侯。

“至于侯爷所说的那个丫鬟……”

她唇角勾起一抹冷峭的弧度,仿佛在回忆一件极其厌恶的往事。

“本宫倒是记得一个叫翠兰的。当年本宫生产之际,她竟胆大包天,企图在汤药中下毒谋害本宫!伤害皇嗣,已是死罪。本宫正愁找不到她呢?当年,若非念及她父母对本宫曾有救命之恩,本宫早已将她的家人都赐死,为我儿陪葬!”

杨晚清的声音陡然拔高,带着压抑不住的愤怒和痛楚。

“若不是她那一碗毒药……本宫那可怜的孩子……又怎会……”

说道这,她及时收住了后面的话,深吸一口气,强行平复翻涌的情绪,眼神冰冷如霜。

“那一命,本宫看在恩情的份上,没有特意找过她,已算本宫的恩德。自那之后,她这人在本宫这里就是一个死人,至于她如今到底是生是死,流落何方,与本宫再无半分瓜葛!”

她话锋一转,语气中带着毫不掩饰的敲打意味,目光如针般刺向永春侯。

“倒是永春侯爷,如此关心一个早已背主罪奴,要知道,当初本宫怀的可是皇嗣,就连本宫都因此进了冷宫,侯爷居然还包庇此人,甚至不惜在陛下御前提起这等陈年旧事,还是说……?”

杨晚清嘴角勾起一抹冷笑,既然你在皇帝面前眼药,那本宫也上,就看我们谁更厉害。

余光看到皇帝逐渐难看的脸,杨晚清抬了抬眼,语气带着一些嘲讽。

“若侯爷真有这般闲暇,不如多替陛下分忧,想想如何将手头的差事办得更妥当些,让陛下少些烦忧,岂不更好?侯爷,您说呢?”

最后一句“侯爷”咬得格外清晰,带着无形的压力。

永春侯心中冷笑,面上却丝毫不显。

他早知道这位皇贵妃绝非易与之辈,此刻的反应更印证了他的猜测。

她在极力撇清与那妇人的关系,甚至不惜主动暴露当年的事情来佐证。

但这,恰恰说明她心虚!

她害怕那妇人说出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