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0章 新君登基(2 / 3)

    整个流程并不复杂。

    涉及的封赏也是刘备和董卓直接商量的,刘协唯一插手的事务,是把乐隐追封为少傅。

    追封乐隐也是大典上的第一个封赏。

    刘备右将军职务没变,因为没多少直接军功,刘备不打算无功升职。

    但加了良乡侯,太子少师衔也在刘协登基后转为了少师(位同三公)。

    此外,实职从青州刺史迁为青州牧,持诏辅国政。

    没有都督军务,因为辅政就是总揽国政,可调天下兵马,权限极高,不需要提督军之权。

    董卓迁为了司空,加爵为郿侯,食邑郿县五千户,除此之外没有任何加职,河东太守职务也被收回。

    刘备有了出外的念头,又是唯一的辅政大臣,自然也就不怎么在乎朝廷职务高低,更在乎维持赏罚有度,升官的事可以等讨伐了袁绍再说。

    而董卓官至三公封县侯也是有理由的——他是真有军功,讨伐何进、何苗都属于董卓的功劳,吕布击破袁绍留下的车阵也算董卓的功劳。

    一个官高,一个权重,两边实际上依然维持了平衡。

    按惯例,在刘协亲政前,太后将临朝监政——但不是主政,只是监督,算是最高监察官,这才是正常操作。

    除此之外,刘辩被追封为怀王。

    刘表就任宗正。

    董旻就任河南尹。

    登基大典的最后,刘备宣布改元为初平。

    刘协居于南宫,常朝将在崇德殿处理,但刘协年幼,不一定每次都出席。

    同时,由于天子年幼,暂时不接纳新宦官入宫,黄门署暂由暴室宫人接管,也就是被刘备带走的那些人,有太监也有宫女。

    在大典结束后,还要举办刘宏的丧礼——这个流程才是真麻烦的。

    好在葬礼是不需要刘备主持的,毕竟太后活着呢。

    刘备和董卓在忙着选拔官员。

    不过,两人的选拔方式不一样。

    董卓这边搞得很快,至少有二十几个亲戚已经被辟为司空掾或是举荐为朝官,目前正在往郿县送传告。

    刘备没这么搞,因为刘备没这么多亲戚……

    而且,刘备是打算带刘协离京的,不需要往雒阳安置官员。

    在刘宏丧礼期间,刘备与董卓商量,表示自己要出关东征讨袁绍,希望董卓能解决凉州叛乱问题。

    为此,董卓可以调用京畿三辅所有兵马。

    两边都是大叛军,一人负责一边也很合理,董卓本来也不是太想讨袁绍,毕竟袁隗对他确实有恩,他现在是司空了,得要点脸。

    平定西州这个活儿放到现在,实际上等于是让董卓衣锦还乡,而且郿县正在面临叛军威胁。

    董卓当然是得答应的,关键是这能揽得兵权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