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9章 快!速招维安入京(2 / 5)

    次日,重庆举行了盛大的游行,庆祝这场黑暗中的胜利。

    有心之人将委员长的画像高高举起,走在队伍的最前面,仿佛这场胜利是在委员长的指挥下获得的。

    可.可你别说,一场政治作秀意味十足的游行,却偏偏带来了极佳的效果。

    人们高喊委员长万岁,驱逐鞑虏,抗日救亡穿城而过。

    希望,是战争年代最难能可贵的东西。

    将士们流了血,高官们发了言,百姓们安了心,似乎所有人都得到了他们想要的东西。

    这便是人类社会。

    而在东京,同样也有一场胜利游行,孩子与女人、老人们走上街头,年轻的学生冲在最前面,脸上洋溢着兴奋的笑容。

    他们为军队的胜利而高兴,为父辈们的努力感到骄傲。

    至于牺牲的支那人?

    那是什么?

    那里的人们是落后、愚蠢、野蛮的代名词,而那里的官员腐败、软弱、混乱!

    可如果你翻开明治维新之前的教科书,就会看到另一副嘴脸。

    镰仓时代的传统启蒙教科书《童子教》被视为“道德教科书之王”,一直沿用到明治初年。

    书中记载了许多华夏古代刻苦学习和尽孝的故事,如“匡衡凿壁偷光”、“苏秦引锥刺股”、“孙敬头悬梁”和“孙康积雪夜读”等,以此教育后代儿童要勤奋学习和孝敬父母。

    在那一时期,“慕华”和“尊儒”的观念在当时的社会处于主流位置。

    很明显,这些畜生没好好读书。

    如今的少年们,高举着【得胜中原】【祝皇军大捷】等字样的旗帜,挥舞着膏药旗,喊着“板载”的口号带领老人与妇女们前行。

    战争到底是什么?

    他们并不清楚。

    战争会带来什么?

    他们也不清楚。

    他们只知道,书里那些卑劣、野蛮、愚昧的支那人死了。

    他们跳跃着,高呼着,欢笑着,直到等来一纸红色的征兵信。

    南下的策略已经定下,陆军本部根据目前的动员情况,准备再次扩大征募的年龄。

    原先的18-25岁适役年龄已经完全不能满足战争的需求,内阁已经下令,要求40岁以上、45岁以下的结束现役的男子再次服兵役。

    也就是那些参与过918事变的老兵们,现在要重新换上军装,走出工厂,拿起他们的武器,回到他们曾经侵略过的土地上。

    不仅仅如此,就连18岁的年龄也无法保障。

    男子一旦达到17岁,也会强制性进行体检之后快速纳入征兵范围,送到新兵训练营,接受“爱的棍棒”训练。

    陆军计划到年底,完成51个师团又58个混成旅团共计210万现役,加上金陵的伪军,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