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1章 私盐(2 / 3)

控盐业,既想掌握这民生必需之物的来源,又想通过专卖之权,获取巨额税利。

正因官定盐价高昂,且时常以次充好,而民间私盐价廉(相对),这才逼得百姓铤而走险,也使得合法盐商失去了生存空间!”

他顿了顿,声音提高了几分:“诸位不妨将格局再打开一些!

为何一定要禁止百姓制盐?换做是您杜大人,您是愿意花两百文去买官家那掺了沙土、容易板结的盐块,还是更愿意吃您家夫人自己精心熬制、干净放心的土盐?”

“这……这岂能混为一谈!”

杜县令驳斥道,但语气已不似刚才强硬。

“这就是一回事!”

张经纬趁势加强语气,“若天下百姓皆能轻易获得廉价且安全的盐,谁还会冒着杀头的风险去贩卖私盐?谁又会甘冒流放千里的重罪去买私盐?需求之源,在于官盐价高质次!”

此时,刘延之插话,指出了最核心的难题:“经纬所言,虽有道理。

然一旦放开,盐税锐减,国库空虚,又当如何?边疆战事、各地赈灾、河道修缮、城池营建,何处不需巨万银钱?这钱,总不会是大风刮来的吧?”

张经纬目光扫过全场,语出惊人:“朝廷若真急需用钱,其实很容易。

抄几个贪官的家,便足够应付许多开支。”

他意味深长地看着在座众人,“就好比我等,多数都是来接任的前任。

我们那些‘前任’究竟有多贪,在座哪位心里没数?家中金银堆积如山,古玩字画不计其数。

仅云州这几县,前番抄没的家产,若悉数充公,恐怕都够陛下再修一座恢弘的离宫了!”

李县令听得冷汗微冒,连忙打断:“张县男,此言……此言甚是啊,但此为后话,后话……”

张经纬见好就收,回归正题:“因此,学生认为,朝廷若真想有效管控盐业,不应将矛头对准底层制盐求生的盐农,而应重点管控中间环节——盐商!”

刘延之身体前倾,显出浓厚兴趣:“哦?具体该如何做?你细细说来。”

张经纬成竹在胸,条分缕析:“先,源头管理。

禁止盐农直接向任何盐商提供盐料,改由各地官府设点,统一规范收购。

并可允许盐农以一定比例的自产优质细盐抵扣部分赋税,让利于民,此为上策,既可安抚盐农,又能初步控制原料。”

“其次,规范渠道。

所有盐商所贩卖之盐,必须且只能来自官府指定的盐场或巡盐司核准的渠道,凭官方印引取盐销售,彻底杜绝其私自收盐、以次充好的可能,此为中策,确保流通环节合法合规。”

“再次,以商治私。

建立盐商资质认证与等级评定制度。

对那些实力雄厚、信誉良好的高等盐商,可授予其一定的市场稽查权能,允许他们将稽查抄没的私盐按一定比例作为奖励。

将其利益与朝廷盐税利益深度捆绑,让他们主动去对抗私盐,此为下策,巧妙利用商人逐利之心。”

“最后,严考官吏。

将辖区内的官盐销售情况、私盐打击成效,纳入地方官员的政绩考核核心指标!

如此一来,官员自有动力去治理盐务。

若能将私盐纳入官盐体系管理,变堵为疏,岂不更有利于百姓,也有益于朝廷长治久安?”

这一番系统性的改革方略抛出,议事堂内一片寂静。

良久,杜县令猛地一拍大腿,脸上再无质疑,尽是叹服之色:“妙哉!

妙哉啊!

枉我寒窗苦读二十载,自诩熟知经济民生,今日听君一席话,方知自己竟是井底之蛙!

后生可畏,后生可畏啊!”

张经纬谦虚一笑:“杜大人过奖了。

大江后浪推前浪,此乃世间常理,否则文明何以进步?”

李县令更是激动地站起身,对着张经纬郑重一揖:“张县男!

若此策能行,乃是我浑元县百姓之福!

我代我县百姓,在此谢过!”

张经纬连忙起身还礼:“李兄万万不可!

此乃我等为官者分内之事!”

坐在上位的刘延之,不知不觉间已擦了一把额头的细汗,眼中光芒闪烁,他看着张经纬,语气充满了感慨与激动:“这……这已非简单的对策,这分明是一场盐政革新!

经纬……我定要即刻修书,将你今日所言,详细呈报朝廷!

让你出仕为官,恐是老夫这辈子,做的最正确的一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