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 秦雨诺:他把我当问答模型了?(3 / 5)

一些代码修改,但加进去以后,依旧是老样子,没法做到细致的划分。

    周岩问01有没有什么好的办法,01说在处理之前,就把处理的人物给预设出来,这样就不会出现之后判定错误的情况。

    也就是从源头解决问题,同样也算是一件很机械的处理方式。

    但是人类有时候的处理,同样很机械,而且也是填鸭式的,就比如基因测序。

    所以对于这一点也没办法太过要求什么,01做到这个程度,其实已经挺不错了。

    周岩又预设了几个小型项目,并对01进行测试。

    终于周岩也得出了一个结论。

    那就是01已经具备了较复杂的代码作业能力。

    更加专业的周岩自身实力有限,测试不出来,不过这个01用来应付小白显然没有什么问题。

    测试完代码,

    周岩又测试01的文本完整度,比如让01自己按照要求写一段话,要求包含出现的人物,以及事件,并呈现给他01思考的过程。

    做这个的目的,周岩也希望能从中找到女黑客编写的算法逻辑。

    而因为对周岩不设门槛,01也呈现出他的思路,包括对事件进行拆分,进行排序,然后进行扩充。

    这样就得到了所谓的

    人物行为序列。

    具体的就是是这样:

    a干了干什么,a干了什么导致b干了什么。

    b说了什么,a说了什么。

    b干了什么,b干什么导致c干了什么。

    a说了什么。

    b干了什么。

    a说了什么...

    大概就是这样。

    然后对这些句子进行组合,通过自然语言处理进行更进一步的润色,比如宾状补之类的词义补充,就得到了最终的句子。

    周岩其实也明白,后来智能对话模型之所以那么火,其本质原因还是不对外界呈现出相应的步骤。

    相当于黑箱效应,这样就给人一种不明觉厉的感觉。

    很神秘,也很厉害,也因此受到很多人追捧!

    但这样的处理方式,本身就存在很大的操作(糊弄)空间。

    如果你询问的是百科类的知识,人家早早就已经准备好了文本库,你问什么答什么,本质上还是搜索引擎的功能。

    如果询问的是算法,同样,如果能拥有世界上所有算法的集合,那么对一些基本问题,智能模型甚至根本不需要调动自己的算力,直接就能给出答案。

    这跟查字典真的没有什么本质的区别。

    周岩真正想做的,其实是让机器理解人类的需求,从而实现文本到图片、到声音、到视频的跨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