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1章 大雁(4 / 5)

的面肥,出来的面带着甜劲。

等蒸好了,你带几个回去,让孩子们尝尝。”

说着,她从面盆里揪出一小块面团,揉成小剂子,递给小侄子和村里的小男孩:“来,你们也试试,揉个小馒头,等蒸熟了自己吃。”

两个孩子凑在案板旁,小手沾满了面粉,把面团揉得歪歪扭扭,有的像小团子,有的像小元宝。

村里小男孩忽然说:“我要揉个大雁形状的,等明年大雁回来,让它们看看。”

小侄子立刻跟着说:“我也要揉大雁,比你的好看!”

惹得一屋子人都笑了。

父亲则忙着贴春联,红纸是从镇上买的,墨汁是研的,他握着毛笔,在红纸上写“春回大地千山秀,雁归故里万物新”

,笔锋有力,墨色浓艳。

城里亲家凑过去看,忍不住赞叹:“你这毛笔字写得好,有功底,比买的春联有味道多了。”

“以前在村里小学教过几年书,没事就练字。”

父亲放下毛笔,晾着写好的春联,“这副春联贴在院门口,等明年大雁回来,一进院就能看着,图个吉利。”

他又拿起一张红纸,问城里亲家:“你要不要也写一副?贴在你住的屋门口,也算沾沾年味。”

城里亲家连忙摆手:“不了不了,我那字拿不出手,还是看你写。”

话虽这么说,却站在一旁认真看着,时不时点头,像是在琢磨笔画。

贴春联那天,张叔也来帮忙,他踩着梯子,把春联往门框上贴,父亲在下面扶着梯子,指挥着“往左点,再往上点”

城里亲家则拿着胶带,帮忙固定春联的边角,动作虽生疏,却格外认真。

贴完春联,张叔从口袋里掏出个小鞭炮,递给两个孩子:“小心点放,别炸着手,就当是给大雁‘报信’,让它们知道咱们等着呢。”

小侄子和村里小男孩拿着鞭炮,跑到桃树苗旁,点燃后“噼里啪啦”

响起来,雪地上溅起小小的雪沫子。

城里亲家拿着相机,拍下这一幕,笑着说:“这才是过年的样子,城里听不到这么热闹的鞭炮声。”

除夕那天,院子里摆了张圆桌,桌上摆满了菜:炖鸡肉是自家养的土鸡,肉质紧实;炒青菜是后院刚拔的,绿油油的;还有腌好的萝卜干,脆生生的;最中间是一大盆饺子,韭菜鸡蛋馅的,是母亲一大早包的,说“过年吃饺子,招财进宝”

一家人围坐在桌旁,酒杯里倒着自家酿的米酒,甜滋滋的。

父亲举起酒杯,对着城里亲家说:“欢迎你来咱们村过年,明年春天大雁回来,咱们再一起喝酒,看雁群。”

城里亲家连忙举杯回应:“一定一定,明年我肯定来,还要带着老婆子来,让她也看看大雁,尝尝你家的桃。”

小侄子和村里小男孩拿着筷子,夹着饺子,嘴里还念叨着:“等大雁回来,咱们也给它们包饺子吃。”

惹得大家都笑了,母亲摸着小侄子的头:“大雁不吃饺子,等它们回来,给它们煮小米粥,放你攒的小米。”

饭后,大家坐在炕上守岁,电视里放着春晚,歌声笑声混在一起。

张叔也来了,手里拿着盘瓜子,坐在炕沿上,跟父亲聊着明年的计划:“开春我打算在桃树苗旁种点油菜,黄灿灿的,大雁飞过时能看见;你那玉米地,明年也早点种,等大雁回来,玉米苗该冒尖了。”

父亲点头:“是啊,我还打算把木凳再修修,加个靠背,坐着看雁更舒服。”

他转头问城里亲家:“明年春天你来,咱们一起在木凳上坐着,看着雁群从鹰嘴山飞过来,再尝尝新摘的桃花茶,比槐花茶更甜。”

城里亲家笑着答应:“好啊,我还想跟着你去地里种玉米,体验体验农活,以前只在电视上见过,没亲手种过。”

守岁到半夜,外面的鞭炮声此起彼伏,烟花在夜空里炸开,五颜六色的,映着雪后的村庄,格外好看。

城里亲家站在院门口,望着夜空,感慨道:“这地方真好,有山有水,有人情味,明年春天,我一定来。”

大年初一早上,雪又下了,比上次大些,整个村子都变成了白色。

小侄子和村里小男孩穿着新衣服,跑到村口的老槐树下,堆了个雪人,雪人手里拿着个小布袋子,里面装着小米,小男孩说:“这是给大雁堆的雪人,让雪人帮咱们等着大雁回来。”

城里亲家拿着相机,拍下雪人,又拍下老槐树和桃树苗,嘴里念叨着:“这些都是纪念,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