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1章 国庆(2 / 5)

烟火散场时,夜已经深了,巷子里的灯笼还亮着,像一串不会熄灭的星星。

我抱着张阿婆给的花生,手里攥着没吃完的肉松月饼,慢慢走回家。

窗台的两盏灯笼还在晃,月光落在上面,把“月亮”

和“五星”

的影子叠在一起,像把两个节日的温柔,都揉进了这秋夜的风里。

我把那片枫叶从书里取出来,放在灯笼旁,灯光映着叶脉,忽然想起从中秋到国庆的日子:是桂香里的惦念,是雪夜里的暖粥,是春日的樱花约定,是国庆的烟火热闹。

原来岁月里的温暖从不是孤立的片段,是中秋的月饼连着国庆的甜汤,是远方的牵挂连着身边的热闹,是把每一次相见、每一次分享、每一次心动,都串成了日子里最亮的光。

睡前,我给母亲了张照片:两盏灯笼挂在窗台,旁边摆着枫叶和肉松月饼,照片下面写着:“国庆很热闹,张阿婆的儿子回来了,朋友去了北京看升旗,大家都过得很开心。

等中秋,咱们就把老灯笼挂在院子里,再买盏新的国旗灯笼,凑成一对,跟街坊们一起吃月饼,看烟火。”

完消息,我把手机放在枕边,窗外的月光还亮着,巷子里偶尔传来街坊的笑声,像还在回味国庆的热闹。

我知道,等国庆的烟火淡去,等秋天的桂香再浓些,那盏老灯笼会再被挂起,那片枫叶会被做成书签,那些从中秋开始的约定,会在国庆的热闹里,慢慢长成团圆的模样——是家人的期盼,是朋友的归来,是把每个节日的温柔,都藏进岁月的清欢里,等着在下一个月圆之夜,再慢慢讲给彼此听。

中秋夜语:一纸长信寄清欢(秋浓盼)

国庆的烟火气还没散尽,巷口的桂树就忽然炸开了满树金黄。

清晨推开窗时,清甜的香风扑了满脸,抬头就看见细碎的花瓣缀在枝头,被晨光染得透亮——原来前几日还抽枝的小苗,竟在国庆的热闹里悄悄攒足了劲,要把中秋的约定,酿成这秋深的甜香。

我搬来竹梯,小心翼翼地摘了半篮桂花,刚下楼就撞见张阿婆,她手里也拎着个竹篮,篮子里装着刚揉好的面团。

“丫头来得正好,”

她笑着把面团往我手里塞了块,“知道你要晒桂花糖,我和了点面粉,咱们今天做桂花糕,就用你摘的新桂,再放些国庆没吃完的肉松,凑个‘双节味’。”

我们坐在院中的石凳上,张阿婆揉面,我捡桂花,阳光落在她的白上,像撒了层碎金。

她忽然指着巷口:“你看,那是我家小子跟他女朋友,昨天刚从北京回来,说要帮着收拾院子,等中秋好挂灯笼。”

我顺着她指的方向看,两个年轻人正蹲在桂树下除草,男生手里还举着个小国旗,是国庆带回来的,风一吹,国旗的红和桂花的黄映在一起,像把两个节日的热闹,都种在了这方小院里。

正说着,朋友拎着个纸袋走过来,里面装着刚洗好的葡萄,还带着水珠:“刚从北京回来就往这儿跑,给你们带了颐和园的桂花糕,跟咱们做的比一比!”

她把桂花糕放在石桌上,拆开包装时,甜香混着桂香漫开来,“对了,我把国庆拍的升旗照片洗出来了,还把枫叶跟照片贴在了一起,等会儿拿给你看。”

我们围着石桌坐着,吃着刚蒸好的桂花糕,就着朋友带的葡萄,张阿婆的儿子说起国庆看升旗的事:“凌晨三点就去排队,人挤人,但当国歌响起,国旗往上飘的时候,眼泪一下子就下来了,跟小时候国庆在巷口看舞龙的感觉不一样,是更踏实的热闹,像知道不管走多远,总有这么个日子,能把大家都连在一起。”

他女朋友笑着补充:“我还买了小国旗挂件,挂在了那盏旧灯笼上,等中秋挂起来,又红又亮,肯定好看。”

午后,我们一起把晒好的桂花瓣装进瓷罐,一层花瓣一层糖,慢慢压实。

朋友忽然想起什么,从包里掏出那片枫叶,叶脉间还沾着点国庆的烟火气:“咱们今天就把它做成书签吧,写上中秋和国庆的故事,等明年再看,就像又过了一次节。”

我找来细麻绳,她用彩笔在枫叶上画了小小的国旗和月亮,张阿婆的儿子在旁边写:“中秋的月,国庆的旗,都是心头的暖。”

刚把书签夹进书里,母亲就打来电话,声音里满是欢喜:“家里的桂树也开了,你爸正摘桂花呢,说要给你寄新的桂花糖,还有你爷爷的那把竹笛,他又修了修,说中秋要吹《我和我的祖国》,跟你朋友的爸爸一起,凑个‘双笛合鸣’。”

我笑着应着,转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