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65章 推演冥无(2 / 3)

身的大道,似乎可以接触到一片冥无渺渺。

    道行高深者,“入定”后,可比较容易地做到道入冥无,“看”到自己的大道轨影所在的冥无。

    而那片冥无无边无际,虚虚渺渺,却可“载道”。

    一般来说,准圣自身的大道途径,早已踏入圣道之林,或强或弱都能感应到那冥无之地。

    感悟不足者,则犹如瞎子观天,直到头顶上有方天,但却就是看不到,摸不着。

    但李青云证得两枚混元印记后,却发现自己“眼界”大开,原来所谓的大道冥无,是无处不在的,不止局限于“载道”之地,而是他身边,左右,上下,所有的一切,当都存在着冥无。

    它,仿佛独立于物质、意念、虚实、阴阳等等之外,却于时刻在万物运行之中若隐若现。

    李青云心中有个大胆的猜测:“能否进入或干涉冥无,当就是圣人与准圣的一个重要区别!”

    “我虽已证得两枚混元印记,已可比较容易入定,感应到冥无,但意志神魂却始终如同隔岸观火,只能偶尔在外缘‘捕捉’到一丝涟漪,凭此推算……”

    到了现在这种混元大道境地,他的“眼界”,可以说已经超越了残墟各方准圣一个大层次,即感知冥无,并从中获利。

    这,才叫真正地推演“天机”!

    放眼苍茫残墟,已证得混元大道印记的,既有可能寥寥数人,比如那尸弃佛、无名道人,他也是其中之一,而且还是证得两枚印记。

    是故若论“推演”之能,他当不弱残墟任何人。

    这里的“机缘”,便只有他与尸弃佛等寥寥数人,才有资格隐约感应到,并想法设法获取。

    就像这次与鲲族的冲突,那圣鲲之血的原主,虽有意是留给太初的鲲族后裔,但鲲九、鲲七等人却一直未能发现。

    这就是大道境地不到,“眼界”不够所限制。

    直到李青云触发了那机缘,鲲七才“机缘巧合”地刚好感应到,最后又是棋差一着。

    而李青云尝到甜头,自是每天除了悟道,就是入定,感应冥无,希望能捕捉一丝异样的“涟漪”。

    每一丝涟漪,都以为是波动,变数。

    意念捕捉到了,即可将自身大道圣蕴缠绕其上,如同破解密码一般,去探寻藏在其中的“秘密”。

    这般解释,有些苍白,但也是李青云所能描述的极限了。

    玄妙,都是只感感悟,难以言传,一旦以语言来形容,便都是失了真意,严重扭曲失真。

    “半个月来,我仅捕捉到一丝涟漪波动,推算之下,却似乎是件古老的道器,对我没什么用,犯不着冒险……”

    神魂一阵淡淡的疲惫感传来,他便适可而止,停下感应,推算。

    接着煮泉泡茶,消遣神魂上的“负荷感”。

    要推演太初宇宙“天机”,比他在老崖峰混乱时空奇点,坐忘万古悟道还要辛苦。

    “这或就是泄露天机者,大多不寿的原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