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的人学会。
这家伙刚吃过了年夜饭就带兵应敌契丹,走到陈桥驿的时候喝多了,然后被属下盖上了黄袍,然后就成了皇帝,自己还装无辜,迫不得已。
人家李建成好歹是真的勾结了突厥,演戏都是全套的。
赵老二就不同了,契丹南下完全就是假消息。
可见前世之人不能胡来,不然后人就有样学样了,而且越的过分。
果然没多少天,边关就有消息传来,东突厥兵马有异动。
其实大唐跟突厥的摩擦,每年都不知道有多少次,朝堂之上本来也已经习以为常。
但是这次显得有些不同,因为草原民族经常会在秋天选择南下,北方游牧民族受不了中原地区的炎热,更关键的是秋天才是战马膘肥体壮的时候,过冬之前抢一把,也好舒舒服服过个肥年。
正热的时候突厥人南下,这就显得跟以往完全不同,甚至有些不合情理。
太极殿上,兵部尚书李靖最先言。
在武德、贞观年间,不少功臣都有兵部尚书衔,但基本都是虚职,算是一种奖赏,此时真正的兵部尚书就是李靖,这才是管兵部事的一个人。
李靖双手抱着护板,站起来对着李渊施礼,说到:“启奏陛下,北方边关来报,东突厥兵马异动,三万骑兵已经靠近长城,臣请陛下早做准备。”
李渊见到是李靖言,便说到:“突厥人每年都要犯边,今年好像比往年早了不少。
李爱卿,你如何看待此事?”
随着李靖军事才能的展现,李渊也慢慢放下的对李靖的成见,所以才有了韩信、白起、卫青、霍去病都不如李靖的评价,对于军事之事自然很想听听李靖的意见,李靖绝对是当时的权威。
李靖见李渊问道自己,便开口说到:“陛下,臣以为此时突厥犯边有些不同寻常,往年均是九、十月份战马膘肥体壮之时才会南下,今年的确早了很多,只是臣愚钝,猜不出其中缘由,但是不合常理必有妖,此次突厥南下必有阴谋。
不过兵来将挡而已,臣请领兵出战。”
奈何军神有多么优秀的军事才能,怎么也不可能猜到突厥人南下跟李建成和李元吉有关。
不过对于李靖来说,突厥人来了打回去就是了,他是有这个自信的,因为自从归唐以来无一败绩。
这几年没什么仗打,在长安闲的有些难受,再加上李世民前段时间拉拢,也正打算趁机带兵离开长安,免得陷入太子和秦王之争的旋涡里,军神还是有些政治才能的。
李世民也感受到了这件事其中的阴谋,同样也猜不到其中的缘由,但也察觉到了其中的机遇。
面对李建成和李元吉的苦苦相逼,领兵出战是个不错的选择,到时候军权在握,总是能够自保的。
带上天策府的文臣武将,也免得这些人再受到李建成的迫害。
于是李世民也站起身来,躬身给李渊施礼之后说到:“父皇,儿臣请战突厥,必叫突厥人不敢南下,荡平。
。
。”
还没等李世民说完,李建成也站起来说到:“父皇,儿臣有话要说。”
这就看出来李建成比李世民有“礼貌”
了,想要说话先“举手”
,李渊见状示意李建成继续讲。
“父皇,代国公所言极是,此次突厥人南下的确有些反常。
不过这些年来,我大唐跟突厥每年都要打上几场,每次不过抢些人口和财货罢了,已经习以为常。”
说完顿了一顿。
“儿臣以为,代国公和世民都是我大唐武将之中的脊梁,不过边关平常战事而已,哪里需要他们出手,儿臣以为元吉带兵就足够了。”
李建成说完还看了李元吉一眼。
李元吉马上会意,也站起来施礼说到:“父皇,儿臣请战突厥,必叫突厥人不敢南下,荡平边关战事。”
李世民。
。
。
。
。
。
这明明是我刚才说的,还没说完就被李建成打断了,李元吉这个混蛋,跟我抢带兵出征,还要抢我的词。
李渊听完哈哈大笑,开口说到:“国有战事,你等纷纷请战,为国分忧,朕心中甚是欣慰。
世民,李爱卿,你二人这些年来战功赫赫,劳苦功高,依朕的意思这次就让元吉去吧,年轻人总要历练历练才是。”
此时的李世民又嗅到了阴谋的味道,如果李元吉都督军马北征,必定会抽调天策府的人马,那手下的这帮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