佐李渊是帮亲戚,辅佐李世民还是帮亲戚。
到了现在,李世民已经把权利牢牢掌握在了手中,三省的长官,在唐宋年间都可以看成是宰相级别,其实三省制度本就是为了把宰相权利一分为三。
目前来看四个宰相级别的高官,有三个都是出自秦王府,还包括六部中最重要的吏部和兵部。
不但李世民很满意,秦王府旧部也非常满意。
这里需要说明一下,李世民暂时推辞了李渊给自己上太上皇尊号的想法,李世民还是太子,不能下诏书,所以是李渊布的诏书,对玄武门之变中有功的人进行了封赏。
尤其是拉着尉迟恭的手,亲切的慰劳尉迟恭,还说尉迟恭有安定社稷的功劳,李元吉府里的好东西也是李渊下诏赏给尉迟恭的。
同志们啊,要是你是李渊做得出来这种事吗?李建成的脑袋是尉迟恭砍下来的,李元吉是尉迟恭射死的。
三省六部制可不是唐代才有的,其实历史非常悠久,但是真正形成大概是在北朝。
隋朝统一了全国之后,也延续了南北朝时期的三省六部制,唐朝对于隋朝的诸多政治体制都是有继承的。
唐代的三省六部制,其中三省分别指的是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
六部指的是吏部、民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
此时李世民虽然已经是实际的皇帝了,但是还没即位,所以叫民部,等李世民即位之后就会改成户部,户部的叫法然后沿用到了宋元明清。
三省中的中书省,这个部门主要负责军国大事,重要官员的任免,以及起草诏书,绝对是权力的核心。
中书省的长官就是中书令,也就是房玄龄,这是李世民的忠实部下,而且非常有能力。
门下省其实算是个监督机构,负责审核中书省起草的诏书,是有权力把诏书驳回的,门下省的长官叫做侍中,也就是高士廉,这是长孙王妃的舅舅。
尚书省,这个是执行部门,这个机构是最庞大的。
尚书省的长官是左、右仆射,萧瑀为左仆射,封德彝为右仆射。
尚书省以前的长官叫尚书令,这个是李世民做过的职位,所以现在就不能叫尚书令了。
而且尚书省过于庞大,从此有了两个长官,可以相互牵制。
不过封德彝这人表面上支持李世民,其实暗中支持李建成,在两人之间左右逢源。
贞观元年就去世了,后来阴阳两端之事暴露,被追夺了封赠,但是这时候李世民还以为是他的人。
尚书省下面就是就是六部了,民部主管财税;礼部主管礼仪、外交、教育;刑部主管刑法;工部主管营造、军械;这些都不重要,其实最重要的就是吏部和兵部,吏部负责官员的任免,吏部尚书就是长孙无忌,是李世民的大舅哥,未来也是宰相。
兵部尚书杜如晦,这未来也是宰相。
三省六部制简单来说就是三个部门一起干活,一个负责策划,一个负责监督,一个负责干活。
真的要说清楚三省六部的制度,可以从布诏书到执行举个例子,甚至还可以用到现在的公司管理上。
比如老板李世民感觉最近业务展的还不错,想招个分公司老总开拓突厥市场。
这是高级岗位的人,于是中书令房玄龄就弄了一份业务展预计,说明开拓突厥市场的必要性,还有招聘启事给李世民,李世民一看还行,就这样吧。
然后这个材料就到了有监督职责的高士廉这里,侍中高士廉一看业务展计划还行,但是这个招聘启示不行。
学历至少九八五,工作经验至少十五年以上,吃苦耐劳能出差。
然后就把招聘启事退回给了房玄龄,房玄龄一看有道理,修改之后再给老板李世民看,李世民觉得还行,于是又到了高士廉手中。
这次总算没什么问题了,于是招聘启事就到了尚书省,也就是左仆射萧瑀手里,公司上层已经讨论过了,这里就是做执行就可以了。
一看是招聘人才的事情,那就让吏部尚书长孙无忌去处理就是了。
于是长孙无忌研究研究,看看有什么人才适合去突厥展大唐业务,选定适合的人选之后,李世民一看还行,就他吧,于是中书省就布认命,这个事情就算做完了。
其实唐代国家制度中并非只有三省,而是有多个省,比如内侍省,这明显就是太监扎堆的一个机构,专门伺候宫里贵人的。
还有秘书省,不过唐代的秘书跟后世的秘书完全不同,唐代的秘书可以说是李世民的文化支撑团队,主要是写书、读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