瓜子嗡嗡的。
等到各种仪式做完,葛明手拿一把镰刀,随便在谷草上割了一把,这就算开始秋收了。
之后就如同夏收一般,每家派出青壮先把葛家的的田收了,其实葛家种的全是豆子,豌豆和黄豆而已,这是以后做粉丝和豆制品的原料。
虽然产量不高,但是总比全都花钱买要节约不少成本。
种豆子的好处就在于豆子的根系比较浅,根部的根瘤有固氮的作用,这样还有肥田的功效,来年麦子长得也会更好。
等到秋收全部完成,都已经接近中秋节了。
颗粒归仓之后,才是秋收仪式的高潮。
根据汉民族什么节日都跟吃有关的特点,秋收之后全庄子人自然要聚在一起大吃一顿。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葛家买了不少猪和羊,只是现在淘汰的母猪基本买不到了,只能吃吃腥臊的公猪肉,这让葛明非常不喜。
但是庄户人家不在乎,只要是肉吃起来都香。
聚餐这种事不用专门选其他地方,就在庄子公用的晾晒场。
每家把自己家的门板都卸了下来,垫上石头、土块就成了桌子。
葛明以为长街宴只存在于后世的少数民族,原来古代的汉民族也是这样做的。
每当此时都是孩子们最开心的时候,看着大人忙忙碌,娃子们成群结队到处跑。
看看这边,看看那边,一会跑到做饭大婶的旁边,大婶偷偷让嘴里塞上一块肉。
还没等开席,不少娃子都已经吃饱了。
等到要开席的时候天已经黑了,点上无数篝火准备开席。
气氛更加热闹了,到处都是欢声笑语。
按照惯例葛明应该给所有庄户敬酒,粮食丰收之后每家也会酿上一点米酒,几天就能成,敬敬祖先和谷神,顺便自己也能解解馋。
葛明年纪小,碗里倒上一点清水就全当酒了。
葛明虽然年纪小,但是这些日子在庄子上做的事情不少,目前最大的贡献就是弄个几个作坊,让庄子上的人农闲的时候有个赚钱的地方。
每家猪圈里都有好些猪崽,不但能吃还能睡,关键拉的也多。
猪圈里全是猪粪,虽然臭气熏天,但是庄户人家不在乎,这到了来年都是上好的肥料,明年庄稼还不蹭蹭的涨?
庄子里抽调的青壮去了草原,带着小郎君做出来的烈酒、洗面奶、饴糖去换牛马,这走了一个多月的时间了,说不定过了中秋节就能回来了。
庄户人家自然都念着葛明的好,走到哪里敬酒都收获了无数的感谢,这让葛明非常有成就感。
尤其是一些年长的庄户,拉着葛明的手不愿放,脸上的笑容刻在了黝黑的脸上。
庄子上的无数大婶也都大着胆子上来,想要近距离看看葛明,看着葛明白白胖胖唇红齿白,想着要是自己娃子也这么富态就好了。
赚钱能够使人开心,如果还能帮助人,那就满足感可不光是翻倍了。
等到挨家挨户敬完了酒,这才算是正式开席。
这顿饭虽然只是大锅饭,但是葛明吃的非常香甜。
因为葛明的饭食是张春来给开的小灶,自然与其他人的饭食完全不同。
对于吃好像不挑剔,但是又十分挑剔,这是张春来对葛明吃饭习惯的总结。
到处都是欢声笑语,让葛明意想不到的事出现了。
后世人常说,五十六个民族中有五十五个聚餐喝酒之后唱歌跳舞,有一个民族只喜欢酒后吹牛。
可是没想到古代汉人跳舞跳的这么欢快,怎么到了后世这项技能就没有了呢?
唐诗中很多关于唱歌跳舞的诗句,比如李白乘船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踏歌就是手拉手、双足踏地为节拍的歌舞形式,跟后世少数民族没什么区别,可见在这个时代男女老幼开心了都会唱歌跳舞。
载歌载舞可不是少数民族的专利,汉族人也是如此,一直到了北宋都是这种传统。
据说让汉族人不再载歌载舞是从南宋开始的,或许跟国仇有关,还有说跟朱熹有关的。
到底如何,反正葛明不知道,至少现在的载歌载舞就很好。
除了葛明之外最受人欢迎的是孙思邈,这个老道不管在什么地方,都会收获无数人的尊敬。
品格高、医术好,也满足了葛明对医生的所有幻想。
葛明不能陪着庄户人家喝酒,福伯就“在劫难逃”
了,他也算主家的代表,受到了庄户的轮番轰炸,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