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6章 中秋晚宴作首诗(3 / 3)

憾。

不过好吃的东西全都送了过去,有下人伺候着吃也未必感觉孤单。

喝着小酒吃着凉菜,等到月亮爬上了高空,就到了赏月的最好时机了。

大唐没有环境污染,让葛明觉得月亮格外的皎洁明亮。

自己在前世每天奔波,说起来叫做披星戴月,但是从没时间好好抬头看看星月了。

到了月光最美的时候,哪能不吃月饼呢?这时候仆人端上来了月饼,放到了个人面前,有浆皮和毛皮的,每样都有三个。

一定是荣婶做了不同馅料的月饼,一猜就知道是豆沙、枣泥、栗子几种。

福伯此时清了清喉咙,开口介绍到:“诸位贵客,这个饼子是葛家前些日子才做出来的,叫做月饼,专门为了这次中秋家宴,象征着团团圆圆,请贵客品尝。”

于是仆人手拿竹刀,把两种月饼切成几份,方便客人取食。

这要是一整块拿起来咬着吃,就少了不少情趣,过于粗俗了些。

竹刀还是专门做出来的,小巧而且精致,当然还有木头做的小叉子,绝对不能用手拿着吃,失了礼仪。

孙思邈和孙教谕用小叉子插上一块浆皮月饼,入口之后顿时觉得香甜无比。

其实葛明不用问味道如何,糖加油古人哪里有不喜欢吃的道理?

秦军这货就有些夸张了,那天做出来月饼之后拿了一点给秦军,得到的回复是早知道不吃饭了。

此时看到自己面前放了不少月饼,一手拿一个毛皮,一手拿一个浆皮,轮着往嘴里送,一边吃一边含糊不清的说着“好吃”

葛明同样只是吃了一点浆皮的,不吃毛皮月饼是葛明坚守的底线。

人虽然不多,但是关系极为密切,喝酒赏月气氛非常好。

不知道孙教谕的哪门子疯,又打算考较葛明,题目很简单,关于月亮的诗一。

这还真把葛明难住了,其实写月亮的诗句不少,但是葛明搜肠刮肚也没想到适合孩子的诗句。

没办法就只能乱改了,反正年纪小,就算做得不好也不丢脸。

于是葛明清了清嗓子,顺便从桌子上拿起一块月饼来,慢慢走到了窗前。

“房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

抬头望明月,

低头吃团饼。”

念完了诗,为了配合情景还咬了一口月饼,众人一听哈哈大笑,眼泪都要流出来了。

孙教谕上气不接下气的说到:“贤侄啊,前两句确实是好句,后两句就有些牵强了。

不过这个月饼既然寓意团圆,那叫做团饼也无可厚非,只是不太合辙押韵。”

前两句当然是好句了,能放到小学课本里的能不是经典嘛?后世这诗的改变是最多的,什么鞋两双,想姑娘之类的,就连思故乡葛明也不能说。

葛明不禁感叹,白瞎了一好诗啊,这要是本小郎君此时正在外地,被人要求作诗一,这不就应景儿了嘛?名气不就来了吗?孙老头瞎捣乱啊。

孙思邈也笑着说到:“不过还算机变,十岁的孩子已经不善了,比老道强。”

葛三爷笑着说到:“孙道长,您当年七岁有圣童的美誉,对犬子实在过奖了。”

犬子葛明听完之后挠挠头。

孙思邈笑着说到:“要说识字背诵,老道年幼时应该和小子差不多,但是老道不会作诗呀。”

葛三爷听后又是哈哈大笑,嘴巴张的比刚才更大一些,丢一块月饼进去绝对碰不到牙齿。

“孙道长过谦了,也过誉了,哈哈哈哈。”

葛三爷还是这个毛病,听人夸自己孩子,高兴的找不到北。

葛明此时笑着说到:“这诗小子还能改改,保证合辙押韵。”

孙教谕说到:“那还不赶紧改改,以祝酒兴。”

ha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