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常说,福无双至祸不单行。
救灾刚有了效果,就出现了疾病,还是吓人的天花。
要是没有闹灾,控制天花其实很容易,因为古人流动性比较差,很多人一辈子都没出过县,这也让传染病少了传播的途径,所以以往并不严重。
如今出现了旱情,不少农户拖家带口的乞讨,而且绝大部分都是往京城方向去。
疫病出现在了石艾县,距离长安比较远,所以还算安全。
李世民得到疫病的奏折,马上召集文臣武将,还有太医院的医官。
只是众人全都一筹莫展,因为天花这病至今没有找到治疗的方法。
除了封锁石艾县,不让人进出之外,好像并没有什么方法。
但是石艾县也是大唐子民,现在也在闹饥荒,封锁起来实在过于残忍。
在朝堂之上有个中年御医,长得精瘦精瘦的,壮了壮胆子出班奏到:“启禀陛下,不如招臣的恩师孙思邈往石艾县。”
原来中年御医居然是神医孙思邈的徒弟,话说孙思邈徒弟众多,在太医院的就这么一个。
孙思邈还是给朝廷面子的,虽然自己不想为官,还是把最没出息的弟子推荐给了太医院。
好的徒弟都在各地行医,孙思邈的想法很简单,穷苦百姓更需要好大夫看病。
别看孙思邈认为这个徒弟水平不行,但是在太医院居然算是顶尖的御医,看来确实名师出高徒。
是不是人才,其实是需要做比较的。
御医这种小角色,李世民自然是不认识的。
“你是何人?”
或许李世民因为石艾县有疫病而比较烦躁,讲话一点都不客气。
“微臣华安,任职于太医院,恩师孙思邈。”
华安说出恩师孙思邈时,脸上居然有了一丝得意之色。
华安也算出身名门,据说祖上是华佗,师从孙思邈。
“华安,根据朕所知天花无药可医,难道孙神医已经找到了治疗方法?”
李世民脸色缓和了不少,对啊,太医院不行,还有孙思邈呢。
“启禀陛下,恩师跟微臣常有书信来往,恩师说去年在临渝,跟一个忘年小友一起现了可能预防天花的法子。”
华安的话不敢说太满,因为孙思邈在信中就是这么说的,而且本就是相互讨论而已,没想到华安把事情说了出去。
其实也不怪华安,在华安信中恩师就是神医,说可能找到了,很大可能是找到了。
如果没有天花疫病,根本就没办法验证。
其实不用朝廷请,恩师要是知道了自己都会去石艾县,只是朝廷请的话更加名正言顺一些。
一听是预防天花的法子,虽然跟治疗是有区别的,还是引起了在场人的轰动。
要是能预防,那以后就再也没有天花疫病了,李世民可以越前面任何帝王,就凭借消灭了天花。
李世民当机立断,一条条口谕就出口了。
“华安,朕命你带上各种草药,从太医院挑选御医,到石艾县外等待孙神医。”
“尉迟恭,朕命你带五千将士封锁石艾县,不准出入,等到孙神医到来。”
“房玄龄,朕命你带上大量粮食、布帛,总览石艾县救灾事宜。”
三人领旨,急忙出了显德殿。
如今只能先封锁石艾县,但是吃喝要供给的上,等到孙思邈到了在看神医怎么救治了。
眼下旱灾还在继续,其他人继续忙碌救灾的相关事宜。
等到众人出了大殿各忙各的,李世民才开始琢磨华安的那句话,孙思邈在临渝的忘年小友,不会又是葛明吧?想到这里不由得摇摇头,这小子难道真的是老天赐给大唐的?
。
。
。
葛明这些日子过得滋润,正是海鲜肥美的时候,炭烤、铁板、蒸、煮、炖,换着花样吃,怎么吃都没够,居然有些不想回临渝了。
姑父还专门带葛明去看了看鱼露作坊,等到秋天差不多就满一年了,到时候就能吃上鱼露了。
这东西只要盐给足了,密封好,基本不会失败。
还偷偷对葛明说,水稻种子已经弄到了,这时候怕是已经在松江种上了。
奈何气温不高,不能下水玩耍,成了此行最大的遗憾。
两个堂哥的春耕假期也差不多结束了,所以就必须回去了。
葛明说什么也不骑马回去了,不但冷,而且腿疼、屁股疼,好像还有些晕马。
葛明分析了一下,可能跟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