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队到了晚上照明时基本都是使用松油,这东西还比较耐烧,雨天都都能点燃。
缺点就是烟子有点大,所以经常用来点燃之后收集炭黑,用来做成墨锭。
葛明交代之后就做了甩手掌柜了,工匠们就自由挥就是了,制作的越多越好,至于在孔明灯上写什么字,还需要跟房玄龄商量商量。
葛明再次走进大帐时,被眼前的一幕惊呆了,只看到不少书吏模样的人趴在大帐里的席子上写字。
啧啧啧,要说还是古人刻苦,就这条件也要坚持学习,真是吾辈读书人的楷模啊。
葛明蹲下身子从一个书吏旁边拿了一张写满字的纸,一看原来是安民的昭示,原来这些书吏都在抄写昭示。
葛明仔细一看,这字写的好像还不如自己,不由得点点头,看来本小郎君字还算能够拿得出手啊。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看了看内容,只觉得自己的书好像是白念了,每个字都认识,放在一起就不太知道其中的含义。
怪只怪自己读书不求甚解,只是为了识字而已,真是书到用时方恨少啊。
房玄龄看到葛明进了大帐,就把葛明叫到了矮几旁边,问了问孔明灯的事。
旁边不少文臣武将也支起耳朵听,看来刚才这帮人正在议事。
“房相放心,这东西制作起来非常简单,这么多工匠半天怎么也能做出来百十个。
灯上可以写上几个大字,小子不知道应该写些什么?”
房玄龄捋着胡子问道:“葛明,你觉得写点什么好?”
葛明挠挠头,说到:“孔明灯上的字必须大,不然飞起来看不清楚,比如就几个简单的字:孙思邈在城外。”
孙思邈一听脸色一黑,这时候一个文官模样的人站立起来,说到:“房相,下臣觉得应该也把房相的名讳写上。”
葛明一头黑线,你怎么不说把陛下的名讳写上?果然,有人站起来说把陛下的名讳也写上,让城里人知道陛下惦念着这里的百姓。
葛明觉得这两个人当官应该都是靠着拍马屁,没多大本事。
这时候神医的名号比陛下都管用,难道这些人不知道?
最后房玄龄也觉得只写孙思邈的名讳写上就行了,看来还是有正常人的。
房玄龄看着葛明手上拿的安民告示,开口问道:“葛明,这告示写的如何?可有什么遗漏?”
房玄龄越看葛明越是喜欢,白白胖胖本就讨喜,再加上葛明弄出来很多好东西,其他人不知道,宰相哪里有不知道的道理,于是生出了考验的心思。
葛明笑着说到:“小子不知道这告示是谁写的,文采可谓飞扬,辞藻可谓华丽,小子真是羡慕又佩服,要是有机会小子真想好好跟此人好好学学。”
没等葛明说完,房玄龄笑着说到:“哈哈哈,小子真会说话。
这是本官写的,想学本官可以教你。”
众人一听无不羡慕,这是房相动了指点葛明的心思。
葛明哪里懂这些,刚才没说完就被房玄龄打断了,本来葛明想说跟这个人好好学学,怎么把这多字堆在一起,居然让人看不懂其中含义的?告示这东西不是应该简单、准确吗?
一听是房玄龄写的,这话就咽了回去。
“那小子多谢房相了,以后一定好好向房相学习。”
这就算口头上的师徒了,葛明总不能说本小郎君不要跟你学吧?这么多人在场,房玄龄丢人要丢死。
葛明就算拜师也不能找房玄龄啊,这人活着的时候风光无限,死了之后被高阳公主拖累,全家死光光。
那时候葛明还年轻有为,说不定要被牵连。
要是不知道这些,宰相想要收葛明,那葛明要把脑袋磕出包来才对。
可是自己好歹是个读书人,都觉得这告示晦涩难懂,什么尧舜禹汤、三皇五帝。
古人就是这个毛病,写点东西非要显摆自己的文采,半天说不到重点。
只是怎么告诉房玄龄这告示不行呢?当着这么多人的面好像不太合适,葛明此时犯了难。
再看看趴在地上的书吏还在奋笔疾书,真是越努力距离成功就越远啊。
房玄龄看出葛明面露难色,娃子太小,脸上藏不住事。
难道说本相指点你还不乐意了?虽然将来陪着太子读书,但是跟本相指点并无冲突啊?
看到葛明拿着告示,不讲话,难道说出在了告示上?房玄龄于是从矮几上拿起了告示,仔细又看了看,突然一拍脑袋,知道告示哪里不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