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6章 指示(1 / 2)

几部老式电话机,几台落满灰尘的电脑,就是全部的“高科技”设备。

至于“数据中心”……根本不存在。

周阳站在“调度中心”门口,看着里面昏昏欲睡的值班人员,只觉得一股无名火蹭蹭往上冒。

但他知道,现在发火没用。

“夏总,港务集团对于通江港未来的发展,有什么具体的规划和打算吗?”周阳的语气平静得像暴风雨前的海面。

夏大海擦了擦额头的汗,支支吾吾地说道:“规划……我们一直在做……主要是想……呃……争取市里的政策支持,更新一下设备……”

周阳直接打断他:“光靠换几台新设备,就能解决问题了?是设备的问题,还是人的问题,还是体制机制的问题?”

夏大海被怼得哑口无言。

周阳深吸一口气,强压下心中的火气。他知道,跟这些人掰扯再多,也掰扯不出个所以然来。

“行了,今天就先看到这里吧。”周阳转身就走。

夏大海亦步亦趋地跟在后面,大气不敢出,心里七上八下的,不知道这位年轻的交通局长葫芦里卖的什么药。

回到交通局,周阳把自已关在办公室里。

他调出系统界面,激活了【港口物流分析(初级)】模块。

眼前立刻浮现出一幅通江港的虚拟三维地图,各种数据流如同闪烁的霓虹灯,在地图上交织闪现。

码头泊位利用率、平均船舶等待时间、装卸设备效率、集疏运车辆周转率、仓储空间闲置率……

一个个关键指标,清晰地展现在他面前。

系统还贴心地将存在问题的环节,用醒目的红色高亮标出。

“我靠,这简直是开了上帝视角啊!”周阳忍不住惊叹。

之前在现场调研,只能看到表象,感觉问题很多,但具体症结在哪里,哪些是主要矛盾,哪些是次要矛盾,还是一团乱麻。

现在有了【港口物流分析】,一切都变得清晰起来。

他很快就找到了通江港最大的两个“痛点”:

第一,陆路集疏运效率低下。港区周边的道路等级低,交通拥堵严重,货车进出港耗时过长。港口与铁路、高速公路的连接也极不顺畅,缺乏有效的多式联运体系。

第二,智能化、信息化水平几乎为零。作业调度靠人工,信息传递靠吼,数据统计靠手抄。导致港口运营效率低下,资源浪费严重,也无法为客户提供精准高效的物流服务。

“原来如此!”周阳恍然大悟。

“港口本身的基础设施虽然老旧,但更致命的是这两条‘软肋’!”

“夏大海那帮人,只想着换几台新吊机,简直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根本没抓住要害!”

他立刻叫来了刘主任和小李、小张、小赵。

“都过来看!”周阳指着自已电脑屏幕上经过处理的简化版分析图。

“这是我根据下午调研的情况,结合一些现有数据,对通江港问题做的一个初步梳理。”

小李、小张、小赵围了过来,看着屏幕上条理清晰的分析图和数据,都露出了惊讶的表情。

“局长,您这……一下午就把问题看得这么透彻了?”小李佩服得五体投地。他自已也做过一些港口方面的研究,但远没有这么直观和深入。

小赵也罕见地开口:“局长,您指出的这两个瓶颈,确实是目前内河港口普遍存在的问题。尤其是智能化水平,提升空间巨大。”

周阳微微一笑:“现在,问题找到了,接下来就是想办法解决。”

他看向自已的核心团队:“我的初步想法是,针对通江港的改造,要打一套组合拳。”

“第一,大力发展‘港口+铁路’和‘港口+公路’的多式联运。要打通港区连接主要铁路货运站和高速公路的快速通道,实现货物的高效集散。”

“小张,这件事你牵头,会后立即组织人员对港区周边的路网进行勘察,拿出具体的线路优化和新建改建方案。”

小张精神一振:“是!局长!”

“第二,全面推进港口的智能化、信息化升级。”周阳看向小赵,“要引入现代化的港口管理信息系统(PMIS),实现作业调度智能化、闸口管理无人化、客户服务在线化。”

“小赵,你对大数据和智慧城市这块有研究,这